标签:
股票 |
转载于:李驰的博客
一.中东巴菲特的眼光
1991年,阿勒瓦利德向花旗银行注资5.9亿美元,创造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之一。如今,他的股份收益达到了原投资的20倍,现市值100多亿美元,是花旗银行的最大股东。
在西方商界,阿勒瓦利德被看作是一个“拯救者”。就像《经济学家》所说的:“假如一家公司陷入资金不足的危机,他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轻易地开出上亿美元支票的私人投资者之一。”
作为一个国际投资者,阿勒瓦利德最漂亮的一注是下在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花旗银行。1990年秋,花旗银行由于在房地产贷款中损失了钱,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敦促增加资金储备,但它一时无法找到十多亿美元投资。由于人们害怕花旗破产,它的股票在股市上连日猛跌。这时,无人知晓的阿勒瓦利德以2.07亿美元(每股12.46美元)买下了花旗当时4.9%的普通股,这是按法律规定不用公布他的股份的上限。次年2月,他又以5.9亿美元购买了花旗增发的优先股,(它们可以以每股16美元的价格换成普通股),这占了花旗股份的10%。两次购股,使阿勒瓦利德在花旗的股份上升到了14.9%。[1991年年底,花旗股价一路下滑到8美元/股左右。]
二.(价值投资型基金)温莎基金管理人聂夫的忍耐
(聂夫自传中的一段)
花旗再度粉碎了我们的希望。1991年温莎投资的银行股票中,只有花旗的盈利不如预期。我们做了一些似乎很有道理的事,我们买进花旗银行的平均持股成本是33美元/股,而当时花旗的股价是14美元/股,因此我们又买进了更多的花旗股票。1991年,股价继续下跌,媒体一再痛责花旗。《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1991年10月号一则刺眼的标题说,“花旗的噩梦愈来愈糟”。12月,《机构投资人》(Instiutional Investor)杂志用一篇特别报道配上全页的死鱼照片,表达出华尔街的感受。不少人认为花旗即将破产,据说罗斯·裴洛(Ross
Perot)正在放空花旗股票。市场上传说的实际情况比花旗的财务报表所呈现的更糟,这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恐慌性骚动。为了平息谣言,花旗银行不得不公开宣布:主管机关还没有判它死刑。
温莎此时持有2,300万股花旗,受益人的资产有5亿美元身置险境。与此同时,众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约翰·丁格尔(John
Dingle)暗示花旗可能会技术性破产,花旗一家亚洲分行遭挤兑的报道也在传开。1991年年底,花旗股价一路下滑到8美元/股左右。
我不能说这是叫人欢欣鼓舞的时光,但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我压根没想过在报酬率令人满意之前卖出股票。即使在大量失血之后,我们仍然觉得这家公司的价值大致上毫发无损。由于成本大幅下降,盈利转好的画面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依我们的看法,随着不动产问题烟消云散,1991年之后盈利将止跌回升。我们发现花旗的处境和1987年的美国银行(America
Bank)有些相似。美国银行后来枯木逢春,股价涨了8倍以上。
我们忍受着枪林弹雨的袭击,最后终于尝到了甜美的果实,获得了非常高的报酬。1992年年初,花旗盈利和股价都明显回升,这一年结束之前,我们的持股已经获得了利润,温莎敢于为人不敢为的做法终有所获,值得等待那么长的时间。
温莎投资花旗忽上忽下的经验说明了很重要的一点:投资要成功,不需靠光彩夺目的股票和多头市场,正确判断和坚持信念是我们之所以获胜的先决条件。利用判断力,可以找到好机会;坚持信念,可以在别人争先恐后往某个方向跑时毫不动摇。花旗的例子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丑股票往往是美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资并不是你买的股票立即上涨就证明了你做的是正确的事,看看投资高手们的投资经历吧.这才是真正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