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地址:洋洋的博客
我常常在想:同样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华人几乎和犹太人一样多,为什么中国人和犹太人都是一样聪明和勤劳,但他们在金融行业(财富行业)的地位则相去甚远?巴菲特是犹太人,控制欧洲金融命脉的罗斯柴尔德、华尔街的超级富豪摩根、第一个亿万巨富洛克菲勒、金融大鳄索罗斯、钻石大王彼德森……也都是犹太人。就连今年7月1号上任世界银行行长一职的佐利克,也是犹太人。
如果撇开制度的制约和历史的原因,我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或家庭财务教育。一个人早期基本价值观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家庭教育,特别是财富观的教育。中国人家庭的财富教育往往侧重于:赚钱(make
money);而犹太人更强调:keep money。犹太人keep
money的观念,决不是简单“存(攒)钱(saving)”的概念,而是“财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和“让钱动起来(make the money work)”。
关于财富,我们往往有很多错误的观念。比如关于财富,一句中国格言: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所以,大部分中国人认为“横财”是一个人脱贫致富的捷径。中国人对“发横财”的机会有极大的偏好和追求。在海外的华人社区中凡涉及“横财机会”的如:彩票;赌马;赌球;赌博等活动,华人表现得比任何种族都踊跃。很多人会认为,如果没有“横财”,一个人只能是够吃够喝,永远无法到达财务自由的彼岸。
而反观犹太人,给人的感觉是:节俭(或抠门);分毫必计。犹太人也有很多关于财富和金钱的寓言如:“上帝赐予光明,金钱散发温暖。”犹太人把“金钱”视为“世俗的上帝”,他们可以调侃上帝,但绝不敢调侃金钱。中国人在金钱上表现的往往矛盾和迷乱,如一方面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另一方面又极度渴望“横财的机会”。犹太人对金钱表现得尊重(不是崇拜),严谨和理性。犹太人更相信一个人的财富积累需要长期的“恒守”,他们更相信“恒财”。正如犹太人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由幸福(富裕)到不幸(贫穷)只要瞬间;而一个人由不幸(贫穷)到幸福(富裕)却要终生。”犹太人对待财富和金钱的态度上比我们更有恒心和耐心。
关于金钱观,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1.How to make money; 2.How to
keep
money。一般的人会认为前者比后者重要;但,犹太人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犹太人注重理财的传统由来已久。现在国际上很多著名的犹太人投资银行家都是几代人的传承。
在十九世纪的德国,普鲁士的贵族都有雇佣犹太人做理财顾问的习惯,俾斯麦曾形容犹太顾问是贵族们的“秘密武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859年,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Bismarck)就曾雇用了一位犹太银行家Bleichroder作为他投资和金融方面的顾问。在随后的30年里,Bleichroder为俾斯麦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而俾斯麦又利用巨大的财富扩大他的政治影响力,从而成就了他的政治抱负,将德国打造成为欧洲的工业强国和政治大国。在Bleichroder替俾斯麦理财的近30年里,保持了年均10%的复合增长,而俾斯麦每年都将利润抽走,用于购买土地和森林。土地和森林就像银行一样提供稳定恒久的回报。他的算盘是:土地随人口的增长,每年约增值2%;木材价格每年涨2.75%,合计4.75%;再加上森林每年的自然生长。这个收益就是无风险的收益。在后来的50年德国虽然经历了战乱,通胀,萧条,但俾斯麦的森林和土地却一直稳定增值。可见当时这一投资策略高度的前瞻和预见性。
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中国的经济还是比当时的欧洲要强大得多,回想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在做什么?盖大房子?修祖坟?盖豪华的宫殿?建豪华的陵墓?我们在攀比光宗耀祖的陵墓和宫殿(或祖屋)?我们的先人把财富埋在了地下(成就了中国盗墓行业的兴旺);别人的先人把财富种到了地下或心里?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后来当别人在用计算机计算财富的时候,我们还在靠拨拉算盘珠子计算财富?
到了我们这一代人也许应该把金融和投资理财这一课补上了,不要有了一点钱就开始穷造,胡吃海塞,比造豪华的场馆(特别是政府的非商业建筑豪华和夸张让人侧目)......。但愿不要重蹈祖宗的覆辙......

(自然注:妈妈教我们做个好孩子;老师教我们数理化;国家教我们忠诚;但是没有人在我们的学生时代讲……
中国教育有两个领域一直被忽视和避讳,即性和金钱。但是这两个领域谁又能终身回避。我认为要从我们的孩子就拾起,因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