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岳
如果我们让12个朋友把一幅毛巾挂在卫生间的墙上去,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些不同类别的做法:有些人可能就是在墙上打根钉就把毛巾挂在上面;有人可能用一个色彩很协调的胶贴先贴在上面然后再挂上去;另一个人可能找来一个毛巾架靠在墙边放置;还有的人就是把毛巾直接挂在原来墙上的浴巾架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案,然后也产生不同的观感,一些人觉得另一些人的挂法没有美感,另一些人却对不同挂法的美感混然不觉,感到能挂上去就行了。这告诉我们在我们中间,对于美感是否存在、有多重要、何种类型、怎么实现的感知与选择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央音乐学院的周海宏教授认为这是由于基于感官训练与养成中的“感性素质”差异导致的。实际上由于恶劣的生活环境与长期以来艰辛的劳动条件,我们很多家庭和他们的子女的感性素质严重缺乏或者严重弱化了。我本人的感性素质不高,所以对感性素质高的朋友就极其的推崇。
我们经常遇到有人批评某些产品的设计十分恶俗、对一些建筑设计的样式不甚舒服、对景观布置或者城市雕塑的形态感到不满,但另外一些人却可能对这些东西混然不觉。有的人觉得背景音乐可以调节就餐时的心情,另一些人觉得这些音乐对自己毫无意义。有的人感到公司走廊里的现代画传递着某种意义,另一些人则觉得这些鬼画符式的东西徒有形式。
请注意中国人中的大部分从刚刚脱离温饱过来不久,我们还没有脱离功用、实在、实惠和凑合的基本范式,我们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方面的丰富性、敏感性、多样性、细致性水平还未充分发达,唯一发达的味觉使我们的好吃具备了垄断性与侵略性的特点,侵占到我们资源的各个方面,于是我们看到任何东西都与它的可吃性与滋味相联,较少联系到它的可视性、可韵性、可嗅性等等方面的价值。因此我们对世界的感性体会能力和艺术化水平被大大忽略且粗俗化了。
当人们的购买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们需要扩展自己的体验与感受的领域与样式。如果人们在音乐、美术、文学、影视、设计等领域经常浸润、体验,则我们具备了除了美食以外的其他的鉴觉与选择能力,我们的感受需要就可以更为均衡、具体与丰富地充实我们生活的更多方面。比如在我们的家居与办公空间中为什么不可以设计出适当的背景音乐装置呢?在我们的家庭装修中为何不可以有更为丰富的DIY绘制空间呢?在那么多闲暇时间中我们成人为什么不可以更多尝试摄影、诗文、素描、习琴呢?知识与理性接受可以继续教育,鉴赏与感性也一样可以重新塑造。
当我们增加这些体验的时候,我们在对世界功用的审视中会慢慢增添了优雅、条理与线条,我们不仅表现出一种有意思的感受表达体系,同时能够感染到接触我们的其他人。重要的是我们创造出一种共同的感觉氛围,在这个氛围里,我们的自我感受能力不断丰富,而其他人的感受能力受到影响,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感性的教养,对严肃而传统的教育来说,这是一种缓和与调节。
“英雄起于贫贱”是一个道理,但在贫困环境中成长的人们虽然非常具备进取心,但由于艺术感与感性教育的客观薄弱,因此他们更加具备侵略性与斗争性,行为与思想方式也显得比较粗糙与鲁莽。当我们进入到一个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闲余购买力与闲暇时间,有了更加频繁的社交、更多的人际合作、更多的资源争取活动时,我们自然需要有意识地增加更多的艺术感体验与改善感性教养的机会。和谐是什么呢?除了人们强有力的理性规划与掌控能力,也需要更为体面与优雅的沟通与交往方式。这是一个需要强调艺术感价值的时代了,这是一个需要重视感性素养的时代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