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摘——《加减》

(2007-01-01 17:26:19)
分类: 文化
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自然祝福各位朋友和看官,祝福大家:永远快乐,健康!
中国的传统经典无书不谋略,有谋皆加减。
  儒家:加法类大境界谋略
  儒家智慧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载体。之所以说它是加法类的大境界谋略,因为它谋的第一是人心(仁),第二是天下,第三是制度(礼);谋人心是做加法,谋天下是大境界,谋制度是求长治。但由于儒家智慧以加为本,当施政者不能仁时,它不能提供任何补救措施。
  法家:减法类中境界谋略
  法家的智慧对外表现为“战”,对内表现为“专”。“战”就是“砍人头”,用毁灭性战争消除任何抵抗,征服天下。在法家大行其道的秦国,砍数万甚至数十万敌军的脑袋是经常的事。“专”就是“捉人手”,一是把别人的手都束缚住,大权都揽在自己手里,二是防止身边的人向自己的权力伸手,防止权力被偷。所有这些,都是做减法,或者防止别人对自己做减法,但没有达到自损型减法的上乘境界。它的问题是,只能让人恐惧,不能让人爱戴,因此,它所有的战利品,包括国土、王权和财富都像是赃物,没有安全感。
  道家:减法类上乘境界谋略
  道家智慧的核心是“损”。内损自己的欲望,外损器物甲兵。两件事情做成一件,天下便太平,人生也幸福,内心没有欲望,再好的声色犬马也不会引起纷争;如果物质贫乏,你即使有欲望,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争。当然,如果内外都损,那就可以实现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问题是,人可以长大,但不能长小。婴儿从无为到有为是一个成长过程,社会从贫乏到丰富也是这样,像老子建议的那样实行“愚民”和“弃利”的倒退政策,是不现实的,就像返老还童一样不现实。总起来看,道家是想用不及来纠正过分,将之用于个人道德修养和政府的休息政策是上乘境界,用于社会改造则是下下之策。求于己是仙丹妙药,求于人则是歪门邪道。改革前的中国是贫穷的,也是愚民的,争斗非但没有停止,甚至更激烈。
  禅宗:减法类上乘境界谋略
  有一次,乾隆皇帝在朝廷上议毕正事,余兴未了,又想卖弄一下才学,于是笑问道:
  “众爱卿,朕出个题目,谁能回答上来,赏他正午陪朕一起用膳。听好了,世界上什么人对你来说最重要?”
  玉阶下一阵被压抑的骚动。过了一会儿,一位大臣奏道:
  “启奏陛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当然是您老人家哪!”
  乾隆笑了,“是吗,你回家之后,见到夫人小妾,燕语呢喃,还记得朕么?”
  另一位大臣马上出班抢奏:“小臣知道了,世界上对小臣最重要的人是夫人和家人。”说完,他用眼角的余光瞟了两眼左右大臣,心想你们嫉妒吧,中午那顿免费午餐老子搞定了。
  乾隆笑得更响了:“那你是说,朕对你不重要?”
    这一笑,对于那位大臣犹如五雷轰顶,膝盖一软,扑通跪倒,连叫:“皇上恕罪,皇上恕罪!”
  “平身吧,”乾隆十分得意,“回答不了吧?我告诉你们,世界上对你最重要的人,是你身边的人。在家,家人对你最重要;在朝廷,朕对你最重要。如果你不小心落到一伙强盗手里,那时,强盗对你最重要。所以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总在你身边嘛。”
  这个故事其实是对禅学的一个生动注释。禅学可以说是用佛教语言表达的道家学说,不同的是它更关心人生,而不像道家那样更关心政治。它的核心智慧是“空”。这个“空”,要重读,是动词,就是把你自己像一只杯子一样彻底倒空。这是彻底的自损型减法,不要求于人,只要求于己。
  不过,倒空了干吗,装什么?装当下。一切都是空的,只有当下是实的。身边的人,就是当下的人。当下就是一切,所以,要把你的一切都倾注在当下。这就是禅学的精髓。因此,你当下所从事的事情,就是你人生的全部意义,要贯注你的全部心力。结果,每件小事,都做得尽善尽美。但是,时间是一条河流,空间也是无限的,当下毕竟只是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点,如果永远只看这个点,就像一个人永远低着头走路,既可能忽略远方的美景,也可能遭遇慢慢接近的危险。
  显然,上面提到的中国四大传统智慧和谋略,谁都不能单独解决社会和人生的全部问题,就像任何一味良药都不能包治百病一样。儒家、法家、道家和禅宗,像中国四大传统中草药:儒家是补药,可以让健康的人更健康,但不能让病人恢复健康,因此,它不可以用于戡乱,可以用于守成;法家是春药,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爆发惊人的力量,但也可能掏空你的身体,让你不打自倒;道家是泻药,可以化解贪欲过度者的积郁,但很难进补营养不良者的虚弱;禅宗是解药,假如你中了情毒、权毒、名毒和利毒,昏迷不醒或执迷不悟,可以服一丸禅学而解之,但是它只能解人生的毒,解不了制度的毒,只能解构,不能建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