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认知(一百四十)
(2025-02-17 08:48: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高维认知 |
好的考试制度设计就是这样的,要把足够聪明的人筛出来,也要给习惯性吃苦的人自我感动的空间。
和任何人打交道,本质上都得萝卜加大棒。
大棒就是你要有原则,要敢生气,然后再尽可能追求友善。
如果你只是一个没有防御能力的老好人,别人完全可以随便啃你。
为了讨好任何人而修剪自己,很快你就会只剩下一块骨头。
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不要着急去研究关系或爱情,也不要着急去研究政治历史。
你需要做的是管好自己的身体,也就是尽可能培养好的生活习惯,不要陷入抽烟喝酒熬夜打游戏的行为。管好自己的财务,量入为出,不要赌博。不要好高骛远,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因自律而导致的高强度的那种自控力,对生活事业各方面的一种掌控力,然后导致了更高的自尊,把别人的事情看的很重,自己事情看的不重,这何尝又不是人生能量的失控?
小小日常的自律会慢慢培养人生能量掌控感,有了高自尊和边界感,会把别人的能量和你的能量割离开来,课题分离。
除此以外,也不要让自己看起来太邋遢,比如一天不出一次门,一天不洗一次脸。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一个相对整洁的样子会承接住你,不至于让你过于自卑。
反过来说,就是为了让自己更加自信一点。
朋友和爱情的重要性,都在这些东西的后面。
因为你没有朋友和爱情,你的生活其实根本不会崩溃。朋友和爱情不是绝对刚需。
但是如果你身体出了麻烦,你陷入了比较大的负债,陷入了习惯性悲观主义,你就会变得非常艰难。
说到底,人只对成就、刺激、放松和快乐“上瘾”,学习能带给你,你就对学习上瘾,爱情能带给你,你就对爱情上瘾,只有手机能给你,你就对手机上瘾。
所以,只要我们能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充满乐趣的现实生活,手机就只可能是乐趣之一,是手边的调剂,而不可能成为他们生存的意义。
观察孩子是否上瘾也很简单,亲子关系是不是和谐顺畅?此外,孩子的社交生活、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也都是风向标,只要都正常,就只管安心。
看到一件正确的事,做这件正确的事,舍弃其他不那么正确的事,把正确的事不断做得更正确,看起来只有简单四步;实现每一步的落地,都在自己的认知能力、性情和信念上需要蜕一层皮。
聪明的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智慧的人能够避免问题的发生,最顶级的能力,是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所谓上医医未病。
所谓上医医未病。
很多家庭成员对其他成员的模式是:情感上勒索,认知上搅局,行动上吝啬。
亲子关系也是这样的。父母生气,调侃,让对方离开,只要有边界,就不等于伤害。如果这两者是画等号的,那需要考虑下,这个幻想可能只是掩盖共生关系的借口。就算要纠错,也不能让生气背锅,那也是没有边界导致的。要不然努力修行半天情绪稳定,结果还是边界不清
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敢于坚定地维护自己。如果对方因为你的生气、调侃而破防,而恼羞成怒,正巧能筛选掉不合适的人。
生气、调侃和不怕对方离开,本质上都是生命力的体现。
没有人不喜欢有生命力的人。被冒犯会生气,对喜欢的人时不时调侃,被触碰底线时让对方滚,都是人的本能,你压抑着自己的本能委曲求全,对方当然不会给你什么好待遇。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力,别为了任何人扼杀这最宝贵的东西。
一个人有原则,敢生气,敢调侃,又能通情达理,就会有吸引力。
相反的,一个人条件再好长得再好,就只知道讨好,也没有意思。
相反的,一个人条件再好长得再好,就只知道讨好,也没有意思。
打一个巴掌给个枣,软硬兼施,恩威并施,光给枣子别人不珍惜,光打人对方会跑了。
和人相处,萝卜加大棒很重要。
如果你没有大棒,没有原则害怕斗争,只知道追求和谐,所有人都可能看不起你。即使你对别人很好,付出很多,或你是甲方。
不要为了和谐而和谐,而是要敢于用斗争求和平,用斗争求团结。
如果你没有大棒,没有原则害怕斗争,只知道追求和谐,所有人都可能看不起你。即使你对别人很好,付出很多,或你是甲方。
不要为了和谐而和谐,而是要敢于用斗争求和平,用斗争求团结。
示弱也许能让人获得同情,但却不能获得尊重,人性永远慕强欺弱。
示弱是把自己放在弱者位置上,即使被同情,同情表达的是:你是弱者,你很虚弱,我可怜你。
面对弱者,人们很难尊重,因为尊重的前提是:你有力量,你是强者,倘若我随意侵犯你,我会付出代价。若一个人示弱,就是在吸引别人剥削欺凌自己。
无论任何关系中,如果你是一味的讨好型人格,你一定就是这个关系的炮灰。
比如男女关系中,如果长得好看,你有钱,你付出的多,但只要你是讨好型人格,别人就会觉得你没价值,不自觉的就会把你当成工具人。
不要怨恨任何人,因为人在本能上没办法真正尊重讨好型人格,别人也是身不由己。
允许别人有各种情绪,那不是自己需要背负的课题,允许自己不做别人情绪的容器。
对于讨好型人格需要明白几点。
第一,有人不理你不等于你有错。
第二,有人生气歇斯底里不等于你有错。
第三,有人哭天抹泪不等于你有错。
学会就事论事,不能因为别人有情绪就自我归因。
第一,有人不理你不等于你有错。
第二,有人生气歇斯底里不等于你有错。
第三,有人哭天抹泪不等于你有错。
学会就事论事,不能因为别人有情绪就自我归因。
前一篇:高维认知(一百三十九)
后一篇:高维认知(一百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