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和儿子都是周日晚上九点视频。九点儿子发信息:九点半再聊。
后来问儿子刚才做什么了,儿子说:‘看游戏视频了,看了一个小时。’
或许,相对于和我们聊天来说,儿子是更愿意看游戏视频的,否则就不会推迟聊天了。
“许多人上学或工作以后,会定时或经常和父母联系。但驱动他这样做的,不是想联系,而是不联系会内疚。”
偶然从微博上看到这句话,很有些感触,下面是一些跟评。
“是我,出于内疚而联系,联系前要给自己做很久的思想工作,并且联系了也是一通尬聊,没话找话。挂机以后,会感觉无比轻松,像终于完成了一个沉重的任务。”
“我的解决办法是,往家里买东西,叫父母去拿快递,然后选父母忙的时候,你打电话给他,他自然也没有时间跟你鬼扯那么多,但是打电话打了,哪怕1分钟我也觉得是联系了。我从17年开始一直用这种办法跟父母相处,哎!”
“我觉得我回家不是想爸妈,是责任,我时间长不回家看望父母就觉得不孝,回到家就能觉察到我妈的焦虑,很不舒服。比如到家就催我拿这个,趁早把那个装好了,别走了再忘了。虽然本质上是惦记我,关心我,但是我很不舒服,可能是我妈的催促让我再次感受到小时候整天被催促的焦虑模式。”
“我情愿主动因为内疚打。起码主动权还在我自己手里……如果他们想给我打电话就打,我会崩溃吧。”
“我就是,不是想联系,是我们的孝道文化,产生的内疚感。”
也有少数人这样回答:“很多人最终将这种感情理解为爱,道德绑架的背后,有看清什么是真正的爱吗?”
“人并不能做到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你不是独立存在的。”
“离开家的时候主动联系父母是因为要分享喜悦或忧愁,父母和自己都坚定不移地确定,不管联系与否,爱一直都在。”
对自己来说,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看望母亲,时间长了还不去,心里就会内疚,要说是多么渴望去,还真不是。
但心里非常肯定:母亲是这个世上最爱自己的人,是自己有了困难最心甘情愿帮助自己的人,为母亲花多少时间多少金钱都是应该的。
非常希望自己带给儿子的不是困扰而是快乐,如果是困扰的话,希望都能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便找到一个让彼此都愉悦的交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