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倾心(二百一十七)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见倾心 |
随时说好话,就等于随时随地为自己祝福,这种无形力量之大,难以想象。
你心里想的、要的,嘴上说的,脸上挂的,行为所做的,统统是一种模样,这就是纯粹。不是一种模样,那就是不调和,是万种心病由来的源头。
散发幸福气息的人,往往是有一颗安稳心的。
安稳,须得有依托,那是一份对明日的坚定,对当下的肯定,对彼此的笃定。没有彼此的笃定,当下便过得不安生,总是心有千千结,愁肠弯绕弯,便谈不上当下的肯定了,或怅然若失,或心有不甘,明天,也就如风中之烛,缥缈、摇摆、吹气可灭。
大家做事寻常,小家做事慌张。大家礼仪教子弟,小家凶恶训儿郎。
读《老子》,读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时,十分的心悦诚服。上天并没有偏袒的心,只是爱护真心行善的人,行善之人,必将得到上天的赐与。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不知因果的人,内心常空空荡荡,以为做恶不得祸,做善不得福。因此缘故,善不欲为,恶则时而为之。知道因果报应的人,内心常充实,能够渐进地克己断恶及勤力修善。积善的人,来生后世将会得到福报;而做恶的人,来世将会得到灾殃。除此之外,行善之人的福德及作恶之人的祸殃,也会波及到他们各自的子孙后代。正如《易经》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行善的人,上天报酬他的善,令他的来世得到尊贵安乐的果报,这是积善的本庆;他的善功还会波及他的后人,天意荣耀他的子孙后代以彰显他活在人世时的那些为人所知或为人所不知的道义事迹,这是积善的余庆。所以孔子赞颂《周易》,最初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好善必昌,如若不昌,祖有余殃,殃尽还昌;作恶必灭,如若不灭,祖有余德,徳尽还灭!
如果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和为人子孙者都能明白因果报应是真实存在的,就会活得清醒有目标,活得充实快乐。
有些人吃亏就吃在太懂事了,这是做人最大的败笔。这个懂事,是懂别人的事,理解别人的苦处,容易被别人打动,甚至在自我和别人发生冲突时,顺从别人的意志,为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然而,他们并没有为自己做点什么,他们也不懂自己需要什么,这种烂德行别人觉得好而自己觉得很恶心,它摧毁了自我的命运
爱是需要传递的能量。越被爱,越会爱;越不爱,越难爱。
尊重別人,不是因為他們尊貴,而是因為你尊貴。尊貴的人对谁都尊重。礼貌和尊重,是态度和境界。
我们常说:相随心变。善能使鬼变成人,恶能使人变成鬼。此话千真万确。生活中,有的人鼻眼端正,但并不美,仔细想来,因其面部每一细胞里都缺少善的内涵。有人相貌平平,却令人感到亲切和不凡,这是因其由表及里透着善。
我已开通了公众号,名字叫“种下美好”,欢迎关注,谢谢大家。
w我已开通了公众号,名字叫zxmh前和甘于平庸,知足是调节自己对欲望取舍的一种最佳心态。
前一篇:一见倾心(二百一十六)
后一篇:一见倾心(二百一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