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曲是奥芬巴赫所作,原名:《杰奎琳之泪》杜普蕾的演奏非常投入,使这支曲子更为忧伤、动人。
斑驳的光影透着深刻的孤独,朦胧的虚幻编织着美丽与哀愁的梦。这样的曲子其实是适合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静静地聆听的。
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的一生,尤如昙花,惊艳的绽放之后,旋即而来便是死亡。这个英国历史上的音乐神童,将大提琴的传说从16岁续写到了26岁,然后下肢瘫痪,直到她42朵花瓣完全凋零。十年的光阴,杜普蕾经历辉煌的巅峰,经历着如啸的掌声,同时也经历着漂泊,经历着一个身着华美礼服,在一束聚光灯照耀背后的灵魂的孤独的哭泣。
大提琴本是阳刚的乐器,大提琴的琴声本应坚强而有力。但是在杜普蕾的手中,它却传递着一种非凡却伤感的预兆的力量,一种美的无以复加的悲愁。1965年,她20岁,就借助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的乐谱,给予全世界失去恩宠的生命以抚慰。听着那张唱片,完全可以在脑海中想象这个喜爱穿着花连衣裙演奏的大提琴女神演奏时的“似已不在凡间”的神情,而全体乐手在和她进行灵魂的交流时又被她天才的洞察力和直觉所催眠。那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珍贵,却易逝。在这首作品里,她预言了自己的一生,为自己如流星般短暂而闪亮的一生留下了永恒的安魂曲。她的埃尔加,无法超越,却不忍一听。
1973年,由于癌症,手指失去直觉,杜普蕾万般无奈的停止了只有短短十年的演出生涯。全世界乐迷除了深深的悲痛和遗憾,还能作什么呢?1987年,上帝不忍她在人间继续受苦,将她召回了天国。也许她在天上还会继续拉琴——一定会的,也许上帝此刻就陶醉其中呢!
葬礼那天,喜爱她的人们用鲜花铺满了十几公里的路为她送行。三个月后,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为她举行的专场纪念音乐会上,祖宾·梅塔大师指挥到一半就泪如雨下,演出无法继续,整个音乐厅沉浸在深深的悲伤气氛中。大师甚至宣布,为纪念杜普蕾,他以后不再指挥埃尔加:“不堪回首的第一主题又在我耳边响起,那是杜普蕾拉给自己的宿命之歌。为什么是这首曲子?为什么是杜普蕾?音乐就是这样,它会锁住你的记忆,哀恸时让你不能自拔……”
杜普蕾的动人之处在于她的真实,她的自然,和她充满光彩的生命力。她的一生实在太过传奇,又太过浓烈,她以极大的才华征服了世界,又以一种近乎悲剧的生活结束了自己的演奏生涯,甚至是生命。杜普蕾有着磁铁般让人无法抗拒的个人魅力,她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同她无限年轻的自信与活力互相融合,她的音乐是她生命的延伸,是她心血的熔铸,她的音乐永远是独一无二的。
今夜听着杜普蕾如泣如诉的大提琴,突然让我有种窒息的感觉,似乎凄迷?却又有些哀怨,仿佛心灵的丝丝颤动,犹如思绪放在刀尖上舞蹈,感动与震撼在灵魂深处回荡。。。。。。
感伤的旋律,柔柔轻拨,
是心痛的驿动,是心愁的缓泻
大提琴是弓弦乐器中的低音乐器,
它的音色具有人声的歌唱美.
大提琴的高音区开朗、壮丽,
有如男高音的气质,
中音区丰满、坚实,低音区是浑厚、深沉。
特别喜欢大提琴低音部分的浑厚深沉,
更震撼于它的哀和死.
在零星清脆的竖琴伴奏下,
大提琴如泣如诉感伤的旋律令人唏噓,
弥漫的哀怨、凄婉的倾诉,感觉人生有太多的无奈,
太多的悲欢离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