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作为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中国众多考古遗址中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首。1976年在殷墟发现的妇好墓是目前已发掘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多达1928件随葬器物,在中国考古史、殷商史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其事迹在甲骨卜辞中有较多记载。略施粉黛,她是国王最宠爱的王后;温婉可亲,她是王子公主的好母亲;身披战甲,她是叱咤风云的将军。
目前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这位“王后母亲女将”妇好传奇的一生,述说着这位女性不平凡的故事。

001 两大特展门票

002 王后 母亲 女将

003 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

004 展览每天吸引大批观众(一)

005 展览每天吸引大批观众(二)
006 妇好铜钺
夏商周时期的铜钺象征征伐、刑杀之权,尤其象征军权。印证了妇好执掌帅权、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这件铜钺装饰的虎食人纹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多次出现,推测具有巫师通灵做法的涵义,虎食人纹下有铭文“妇好”二字。

007 玉戚
刃部两侧有扉齿的玉钺称为玉戚。扉齿具有装饰作用,也使捆绑装柄更为牢固。商代玉戚比铜钺更为多见,用于礼仪场合。妇好墓出土玉戚九件,形体均较小,制作精良。

008 铜柄玉矛
这件铜柄玉矛是铜玉复合兵器中的精品,突显了所有者的不凡身份。柄部镶嵌绿松石片,柄端与玉矛结合部巧妙地设计成蛇头形。玉制矛锋打磨精致。

009
铜戈铜戈是商代最为常用的兵器,更换不同长度的木柄可灵活变为长兵或短兵。考古发现商代戈柄长者一般不超过使用者的身高,短者长度仅一米左右。妇好墓随葬的铜戈多达91件,或铸有精细纹饰、或镶嵌华美松石,反映了驰骋沙场的女英雄留在亲人心目中的飒爽英姿。

010 铜戈(二)

011 玉援铜内(na)戈
戈源自新石器时代的镰,极富农耕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兵器。戈出现于夏代晚期,一直使用至汉晋时期。戈的使用方式与镰相似,主要以内刃勾、以尖峰啄。戈捆柄的部位称为内,锋刃部位称为援。这件玉援铜内戈的内部饰兽面纹,镶嵌的绿松石大部已脱落。援的长度远远超过普通铜、雨戈,在礼仪场合十分气派。

012 玉戈
商代的玉兵器并不具备实战功能,多为象征军事权利的仪仗用器,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妇好墓随葬的玉戈多达39件。

013 铜大刀
商代的大型铜刀是兵器,小铜刀则为工具,铜大刀在商代晚期有较多发现,是贵族使用的兵器。这种铜大刀柄部有木柄留下的朽木。
铜镞随着青铜冶铸业的发展,夏代晚期开始用珍贵的青铜铸造箭镞这样的消耗性兵器。铜镞在商代大量使用。妇好墓中发现57件铜镞,大都为十枚一束,保留着下葬时装在箭囊里的形状。

014 铜鐏形器
铜鐏是套在兵器木柄下端的金属套,具有保护木柄末端、砸击、便于插在地上等多种功能。妇好墓出土的这件铜器形似四爪鸟足,有銎孔可插柄,与商代金文族徽中戈柄下端的铜鐏相似。
斑竹摄于“2006年首博春季两大特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