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的主要原型在天津?(作者:韩吉辰)

标签:
转载韩吉辰红文红楼梦研究曹雪芹脂砚斋文化 |
分类: 红学研究 |
今早浏览《红楼品茗》觉得此文不错。联想到红楼梦庚寅本在天津发现,或许其间有些关联,并非偶然。故转载本文以供红友参考。
大观园的主要原型在天津? |
作者:韩吉辰 |
大观园的主要原型在天津?
韩吉辰
而水西庄,却正好是集景式的单身宿舍型园林。其基本建筑特点就是分成数十个景点,
大观园是为“元妃省亲”而建,红学家考证:“元妃”的艺术原型应是一位皇后,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元妃省亲中的皇家仪仗,公然出现“一对对龙旌凤翣”,这龙凤装饰是帝后的专用仪仗,嫔妃是绝不能随便使用的。这一细节不知是作者有意露了破绽,还是无意中将现实中亲眼见皇后仪仗写入书中。这正是作者大手笔高明之处,用一处细节描述达到“泄露天机”的目的,既做到了“真事隐”,又能使后人“解其中味”。史料记载孝贤皇后于乾隆十三年冬末,随皇帝东巡时到过水西庄。为了迎接帝后驻跸,乾隆十二年水西庄进行了扩建。在作者写书时,这次皇室活动是“元妃省亲”的绝好素材,也可以解释为何“元妃省亲”一定要写在冬末,原来这一盛况的原型素材“孝贤皇后巡幸水西庄”就在冬末!。 通过以上史料我们是否可以发现:水西庄的确与大观园有着密切联系,那么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呢?作者曹雪芹应该在水西庄中生活过呀,请看下期“曹雪芹避难水西庄?”
曹雪芹避难水西庄?(初稿)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 通过上期“津门何处大观园?”我们可以发现运河水西庄是大观园主要原型,那么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呢?最直觉的回答:作者曹雪芹应该在水西庄中长期生活过呀。是的,查氏后人就是这么传说。 “曹雪芹在查家避难”
提供此说的是海宁查氏后代查良锳老人,曹家被抄时雪芹尚幼。 曹雪芹进行《红楼梦》创作前的经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在这三十来年的时间里,曹雪芹住在哪里?叫什么名字?是怎样系统学习生活的?受到过什么样的传统教育和影响?特别是他所展现的出来的渊博知识从何而来?《红楼梦》中反映的豪华生活的素材从何而来?这些带有根本性指向的诘问不啻是红学研究领域中的“天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原因很简单:雍正皇帝的暴政!动辄抄家和残酷的“文字狱”。少年曹雪芹的身份是什么?“犯官之后、漏网之鱼”!能够安全生存是第一位的问题,不可能留下直接的文字记载。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指出:“关于雪芹何以能到水西庄,而查家也敢于接待援助?如欲从史册的‘现成文本’去找依据,那当然是妄想而徒劳的,谁也不敢明文记载这种秘闻轶事。红桥区韩吉辰先生对此作出了努力,从查氏后人口中获得了值得注意的线索。” 神秘的苏州“孤儿” 企图在水西庄寻找隐匿极深的少年曹雪芹,谈何容易?用“大海捞针”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要进一步论证“曹雪芹避难水西庄”,必须确立两个“信念”:第一,水西庄既是大观园的原型,作者必定在水西庄长期生活过并留下一定的踪迹;第二、曹雪芹既是避难,必定要隐姓埋名,甚至不敢姓曹。我们还认为寻找隐匿的“曹雪芹”,至少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年龄;二是家世。年龄这条非常重要,太大或太小都不符合条件;家世清楚(有根有叶)来路清晰的神童也不符合条件。 经过反反复复的筛选,最后我们锁定了“苏州孤儿”染香子,这是一个“来无影去无踪”、文采飞扬、身杂优伶的神秘孤儿,年龄嘛,恰好与已知的曹雪芹资料极为相近,这个“来历不明”的神秘孤儿居然在水西庄稳稳生活了十几年,后来凭空消失,摇身一变……这时的心情真像古词描述的那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为什么锁定了这个“苏州孤儿”呢?原来在“苏州孤儿”染香子的身上有着不可思议的疑点。首先这个“孤儿”待遇非同一般,简直是“贵宾”一级的待遇:让他上家庭私塾,査为仁亲自教他诗词歌赋,给他独立居住的宅院“染香斋”,过上锦衣玉食小主人一般的生活…… 其次,査为仁外出常带着这位少年染香子也是个奇怪的现象,通过査为仁的诗词,可以找到很多带着染香子外出的诗句。令人称奇的是有一次“苏州孤儿”染香子病了,查为仁居然还专门写了一首词表示关切。还有很多疑点根本无法解释,只能表明““苏州孤儿”绝非一般孤儿,而是有着复杂背景、不能明说的来客。 当然仅仅锁定了“苏州孤儿”染香子是万万不够的,还必须小心考证,这也是十分艰难的课题啊。根据已经知道的曹雪芹生平的简单材料,可以发现水西庄中神秘“孤儿”染香子与曹雪芹有十分相似的地方。从身世、年龄、际遇(大起大落)是一样的,同为诗词高手也是完全一样的,尤其是染香子“身杂优伶、有文无行”的记载与曹雪芹的描述更是一致。这就不得不引人深思。在“水西庄是大观园原型”和“曹雪芹避难水西庄”的前提下,我们对染香子进行了深入细致挖掘,结果是令人震惊的!难道就是隐姓埋名的“少年曹雪芹”吗?
能够写出《红楼梦》的作者必定文采风流,诗词俱佳。从史料记载染香子就是个诗词高手,“所作染香斋诗,清隽可观”,“随分作挥霍,都是绝妙词”
染香子的文采在诗词联句中更加凸显,联句的难度很大,你想,既是“命题作文”又是“当场交卷”,基本功和应试能力都需要极其扎实,含糊不得半点!乾隆五年盘山冬游中,査为仁曾带着染香子与著名诗人朱导江、陈对鸥和诗联句,那些诗人都是五六十岁的大文豪,能和大文豪对诗联句,可见染香子的诗词颇佳,有极高的文学修养。 曹雪芹曲折的人生踪迹 原来,曹雪芹在曹家被查抄后并未随家迁回北京蒜市口十七间半,根据口碑,曹雪芹到天津运河畔水西庄查家寻求避难。由于曹雪芹祖父曹寅与查家的关系渊源,雍正八年曹雪芹在家人带领下来到水西庄,初识主人查为仁。但因查家迫于雍正朝的高压政治形势,惧怕罹祸,未能接受少年曹雪芹。曹雪芹只好被送回江南,在同样有着通家旧谊的云间(上海松江)张侯家避难。在张侯家于雍正十一年家道中落后,曹雪芹流离民间,“几致沦落”。乾隆二年政治形势的变化,查家寻找到流落民间的曹雪芹,收留在水西庄,由查为仁施以系统教育培养,长大成人,学习写作诗文,隐姓埋名生活了十多年。其间,约在乾隆八年曹雪芹开始酝酿构思并着手写作《红楼梦》(石头记)。在这期间曹雪芹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人生经历,最为重要的要算乾隆十三年二月上旬,乾隆皇帝和孝贤皇后巡幸水西庄以及一个月后孝贤皇后在德州运河畔暴亡所带给他的强烈震撼。还有水西庄主人查为仁的未婚妻金至元苦等九年相爱至死的爱情悲剧也让曹雪芹感触极深,这都对《红楼梦》的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后来,查为仁于乾隆十四年去世,查家家道中落,再加上水西庄又于乾隆十五年正式成为“皇帝行宫”,曹雪芹被迫离开水西庄查家,住在天津西沽黄叶村(这是唯一有史料记载),继续潜心创作《红楼梦》。再后,生计更加艰难,政治迫害加剧,被迫于乾隆二十五年举家迁居于北京西山一处村庄。 经过考证大致给出了一个符合历史背景,人物身份而又与诸多线索相互吻合的回答,也就是考证出了曹雪芹的人生轨迹和来去踪迹。 这些新的发现和由之形成的新的观点,与过去很多红学家关于曹雪芹经历的“南京—北京—西山”十分模糊的人生轨迹的说法大为不同,给出了比较具体的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即“苏州(南京)—水西庄—云间—水西庄—黄叶村—北京西山”。 佛教胜地两见“元宝石” 提出“曹雪芹避难水西庄”,还必须解答一系列红学之谜。试着解释作者深邃的佛学思想的由来?显然,单纯地在书斋中研读佛经是绝对不可能得到的。查氏家族留下的诗文集《游盘日记》、《山游集》,染香子(疑似曹雪芹)在乾隆五年二月和乾隆六年二月,跟随查为仁游历佛教胜地盘山和北京西山的一段人生经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答,染香子的盘山、西山之行其实就是接受佛教文化洗礼之旅。 还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分别游历的另一种所见所闻:盘山“元宝巨石”传说是女娲补天不用的一块石头;西山樱桃沟一块巨石上生长一颗柏树,“木石前缘”……。这些都给曹雪芹留下深刻印象,触发他的灵感,创作出《红楼梦》开篇“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的神话世界和“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这一段亲历佛教胜地与高僧亲密接触,再加上曹雪芹在水西庄生活经常见到来访的高僧,亲身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故而在《红楼梦》中显现出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沁芳”隐藏着“染香”
研究中又有一个新发现:在大观园最重要、最核心的景点中,居然隐藏着作者“染香”的名字,隐藏得十分巧妙。这个景点就是大观园第一个景点“沁芳”。曹雪芹不愧是文字大师,对汉字研究真是炉火纯青,设计大观园那么多景点,几乎都与水西庄景点相关联,而这个第一个景点“沁芳”虽然没有住人,其作用却贯穿全园,书中许多重要情节大多与此有关,因此有红学家认为,大观园可以叫做“沁芳园”。周汝昌先生深刻地指出: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沁芳”。 既然“沁芳”如此重要,那么还有什么其他的秘密吗?有,这就是在这个重要景点的名称中,隐藏着作者十分珍惜的名号“染香”! “沁芳”与“染香”二词是不是同义词?“芳”与“香”自然是同义词了。 而“沁”有浸润之意:如沁色、~润、~人心脾、~凉。 “染”也有浸润之意,如“染色”,引申如感~、传~、渲~。 这样“沁芳”与“染香”二词是不是可以说是同义词?还是近义词? 我请大学中文叶修成教授帮忙确定一下,叶修成教授立刻回信:“沁芳”与“染香”二词是意思非常贴切的近义词。难为作者想出来这么贴切的两个词,表明作者的汉字水平实在高超啊。难道在大观园最重要景点“沁芳”中,居然真的隐藏着作者“染香”的名号?隐藏得多么巧妙啊。“沁芳”是大观园的灵魂,却隐藏着作者“染香”,多么意味深长,传递出多么重要的信息啊!
当然“曹雪芹避难水西庄”这个课题起步较晚,“苏州孤儿”是否就是少年曹雪芹?还需要更多史料的支持,还需要做更深入的探究和讨论,希望引起津门有识之士的重视。对于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位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 曹雪芹著书黄叶村(初稿)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
我们在研究运河水西庄时,发现了水西庄与大观园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发现“苏州孤儿”这一神秘人物,当这个“孤儿”被迫离开水西庄消失后,“曹雪芹”凭空出现!乾隆十九年,《红楼梦(石头记)》甲戌本出现,作者曹雪芹闪亮登场!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行动,作者终于认祖归宗了!在此同时,大名鼎鼎的染香子凭空消失,人间蒸发,无影无踪。作者曹雪芹十分留恋十几年水西庄的生活,因此在不违反“真事隐”原则下,将水西庄轩馆名称(比如藕香榭、秋白斋)、白雪红梅、菊花诗社、孝贤皇后驻跸……一一隐写入书中。为了能使后人“解其中味”,作者曹雪芹更加大胆地将自己最珍惜、使用时间最长的号“染香”隐藏在书中,这就是大观园首位景点“沁芳”!除了这些以外,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即是“著书黄叶村”。黄叶村在诗人描述都是虚拟的村庄,而作为村名的,只有水西庄不远处、北运河畔的“西沽”!史料记载“西沽又名黄叶村”,白纸黑字且非孤证,这是确凿的、唯一的。 敦诚“寄怀曹雪芹(霑)”
敦诚是曹雪芹最重要的朋友,他们的交往最早、时间最长,记述最完整,是研究曹雪芹生平、身世、年龄的重要史料。其中“寄怀曹雪芹(霑)”一诗极为重要,诗曰: 诗中介绍曹雪芹居住的环境是在“环堵蓬蒿屯”,环堵:称贫家屋舍狭小为“环堵之室”。屯:指村庄。这里有山区的意思吗?没有一点山区的意思,应该就是指一个普通的村庄。 诗中“且著临邛犊鼻裈”使用了司马相如、卓文君的爱情私奔故事,更让许多红学家十分困惑:因为卓文君是个小寡妇啊!为什么在曹雪芹身上使用这个典故呢?难道曹雪芹娶了一个小寡妇吗?后面再进行解读。 “黄叶村”应该是曹雪芹自己介绍写书的地点,当时曹雪芹不愿意暴露自己居住的真实地点西沽,但是对朋友又不能不谈到居住地,只能介绍西沽的别名“黄叶村”,这是文人的潇洒。敦诚则根据曹雪芹自己的介绍,呼吁曹雪芹“著书黄叶村”是很自然的。 现在有些红学家将“黄叶村”加上一个山字变成“黄叶山村”,这似乎是很不妥的。 西沽又名黄叶村 西沽历史悠久,因地处沽水(今北运河)之西故名。南北大运河开通后,西沽一带成为南北漕运的水路要道,设有码头,清乾隆时期,西沽村商铺林立、船只往来,商业繁华的景象。
引人瞩目的是:西沽在历史上曾经又名“黄叶村”。 这则史料很重要,明确写出西沽又名黄叶村,白纸黑字而且不是“孤证”,请看另一则史料。清朝康乾时期著名诗人查曦在天津生活多年,写有诗篇《东沽野酌》,诗曰: “黄叶村(即西沽)前带酒歌,夕阳欲落晚风多。人家两岸临秋水,坐看牛羊乱渡河。” 东沽盖对西沽而称,二沽相连,诗人在东沽村前野酌,恰看到西沽(黄叶村)的景象。从地理位置上看,就是今天天津的窑洼地区。 西沽又名“黄叶村”。人们立刻想起:敦诚寄怀曹雪芹的诗句:“不如著书黄叶村。”
“著书黄叶村”!难道这里真与曹雪芹有关?西沽距离南运河的查氏水西庄不远,有一条著名的盐店街,在乾隆年间形成,贯穿了西沽村的重要区域,,当时天津盐商中以水西庄查家最为兴旺,理应与盐店有关,查家在西沽置有房产。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曹家胡同”,难道曹雪芹(染香)在乾隆十五年被迫离开水西庄以后,真的来到西沽(黄叶村)继续写作《红楼梦》吗?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非常感兴趣,曾经以《西沽黄叶村》为题写道: 也是春芳与秋丽,宋辽遗迹此间存。” 原来查为仁于乾隆十四年突然去世,查家家道中落,再加上水西庄又于乾隆十五年正式成为“皇帝行宫”,曹雪芹不得不离开水西庄查家,住在天津西沽黄叶村(这是唯一有史料记载),继续潜心创作《红楼梦》。酒后失言暴露身份,政治迫害加剧,被迫于乾隆二十五年举家迁居于北京西山一处村庄。 《红楼梦》诞生地点 乾隆九年后,曹雪芹(染香)开始撰写《红楼梦》,这时尚在水西庄避难居住,有一个安静幽雅的环境。乾隆十五年前后,水西庄被定为“皇帝行宫”,原来住在园中的染香子被迫离开水西庄,来到不远处西沽(黄叶村)居住,继续写作《红楼梦》,从此染香子这个名字销声匿迹,不再出现。天上掉下个曹雪芹,以新名字开始登场,进入社会。 乾隆十九年(甲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定本,这是最早存世的版本“甲戌本”,曹雪芹三字赫然出现在书中正文,将“染香”隐藏在书中最重要的景点“沁芳”之中,自以为天衣无缝,实际上惹来大祸,开始东躲西藏。 根据这些史料分析,曹雪芹(染香)的足迹是比较清晰的,来往于天津、北京之间,沿着北运河十分方便。在这期间《红楼梦》已经大部分完成,脂砚斋正在帮助紧张修订之中。风云突变,曹雪芹认祖归宗酒后失言,暴露了自己身份惹来大祸:“来历不明”、“潜逃罪犯”!要知道清朝的户籍制度相当完善,于是不得不东躲西藏,影响了《红楼梦》的最后完成。是否可以说:《红楼梦》的诞生地点应该是运河水西庄及运河黄叶村(西沽)? 曹雪芹的爱情和婚姻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既然曹雪芹的少年、青年时代是在水西庄查家度过的,年龄由十五六岁到二十八九岁,他的爱情和婚姻也一定与水西庄查家有关啊。一个更为大胆的假设:曹雪芹离开水西庄时,带走了查为仁的贴身侍女,也有的史料称作“侍妾”,这就是宋贞娘。这可不能随便说,我们是根据以下五个史料做出这个结论的。 根据之一,是查为仁的婚姻记录:查为仁先后娶纳过六位妻妾。查为仁于乾隆十一年三月,“夜梦双凤自空而下,栖息屋边,各衔一玲珑金色篆字,一‘贞’一‘福’,掷之而去。后来买有两妾,问其小字,一曰贞,一曰福,惊喜与梦合,字之曰贞娘、福娘”。但《支谱例言》有规定:“妾书侧室,有子女则书,无子女不书;无子女而能矢节烈亦书。”宋贞娘既无子女,也非节烈妇,故《查氏支谱》未载。这个史料记载豆蔻年华的宋贞娘来到年过半百的查为仁身边,仅仅过了两三年查为仁即去世,在查为仁死后宋贞娘并没有守节,而是离开查家自寻出路。那么不到二十岁的小寡妇宋贞娘跟谁走了呢? 根据之二,染香子与宋贞娘年龄相当有共同爱好:写诗与同台参与演戏。宋贞娘是个女诗人自取号“草亭”,宋贞娘生性活泼,喜爱演戏,这点与染香子一致,染香子是诗词高手,宋贞娘自己取号“草亭”,与陆宗蔡(染香子的对外名字)有关,就是因为“蔡,草也”(东汉·许慎《说文》中记载)。乾隆十三年深秋,大诗人厉鹗离津,水西庄在于斯堂东堂演剧,染香子为宾客吹笛,宋贞娘参与演出。厉鹗和汪沆各有《东堂观剧》七绝四首记其事
根据之三,曹雪芹“有文无行”,关于曹雪芹的文字史料,大多有一条这样的记录:即谈及曹雪芹在某王府(富户)做西宾时与主人的婢女有染,后来被赶出王府(富户)。传到国外的资料《红楼梦的秘密》中披露,写书的动机是因为作者与某府中一婢女“通奸”而失宠,故作书“披覆”。
根据之四,在水西庄研究中,笔者意外地獲得了查氏后人的主動提供來的私家秘聞,是外人絕不可得而知的史蹟線索。簡單地說﹐要點有三﹕1﹑曹家獲罪後﹐
雪芹年齡很小﹐曾寄居查家避難。 2﹑雪芹的才學﹑手筆高出流輩﹐因此給查家做過文牘一類的事務。 根据之五,敦诚“寄怀曹雪芹”公然使用“小寡妇”典故。诗中 “且著临邛犊鼻裈”使用了司马相如、卓文君的爱情私奔故事,描写千古爱情的故事很多,而卓文君却非常特殊——她是个小寡妇啊,在封建社会中寡妇再嫁绝不是什么光彩之事。为什么敦诚非要使用这个“寡妇私奔”的典故呢?似乎很难解释。现在我们知道了,敦诚与曹雪芹比较熟,而曹雪芹酒后信口向朋友说出真情:自己的老婆宋贞娘是个小寡妇,年轻貌美才华出众,原来婆家极其富有……这样解释敦诚诗中为什么敢于使用“小寡妇”的典故,有道理吗?《红楼梦》书中也多次提及赞赏卓文君,表明作者赞赏的态度。
这样“有文无行”的曹雪芹(染香)终于与小寡妇宋贞娘离开了水西庄,来到运河边的西沽黄叶村,开始了新的清贫的生活,继续创作《红楼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www.52hlpm.com/tp/d_l.gif | http://www.52hlpm.com/tp/d_r.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