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日,偶尔上历史学院的网站,看见一则声明,略为“近来一些网站上刊登了一篇署名“史岩睃”的文章,作者自称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在北师大历史学科学习和工作40余年,现已退休。经查,北师大历史学科并无名为“史岩睃”的退休教授,文章所言也不符事实,望读者明鉴。”(北师大历史学院主页)这里面的“史岩睃事件”,就是前一阵发表在黄安年老师的网站(www.annian.net)发表的一篇文章,作者署名史岩睃,题目是“北师大歷史學科怎么了”,文章就歷史學科的人才大规模流现象失作了很多人事上的分析,由于是指名道姓,针对性强,因此在历史系内部也不乏影响,以致于《新京报》就这个事件作过几次报道(有兴趣者可以搜索一下)。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影响有限(先别管文章里面的内容真假与否),它更多的是出于某些不忍心的人的一点抗议而已。现在整个的学术界大气候如此,它的命运是注定了的。大江东流去,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偶尔的一点小浪花是不足以扭转整个局势的。联系到早一阵人大的张鸣事件,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由于说的是师大历史系的事情,那么我们这些历史系出来的人就不免要关注一下。我的同学——或者同年,或者师兄们,也会就这个事件互通一下声息。我听到的态度,不外乎是幸灾乐祸与叹息等几种。而对我个人而言,或者心态复杂一点。林子大了,自然什么鸟都有,这是免不了的。读史书,常见目睹时代兴衰之语,而我在历史系六年,某种程度上,也算目睹了历史系的衰落。个中的感觉,或许可以如下这个佛教的故事说明一二:
昔有鹦鹉飞集陀山。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入水濡羽而洒之。天神言,“尔虽有志气,何足云也?”对曰:“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
鹦鹉以羽濡水以救山中之火,这无异于杯水车薪,但是,明知无济于事,也要为之,只因“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以今度之,吾侪亦属于鹦鹉之类矣。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天神为鹦鹉所感动,遂施以援手,山中之火乃灭。现实之中,何来天神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