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笔记】哈佛公开课:幸福课 第一课: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 分类: 纪录片控 | 
 
 
 
http://s16/mw690/001mi2Qbgy6JHs6CyWb8f&690第一课: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TITLE="【公开课笔记】哈佛公开课:幸福课 
哈佛公开课:幸福课
Harvard Open Course : Positive Psychology
 
 
最近在推荐下,开始看哈佛公开课《幸福课》,此前以为可能是心灵鸡汤类似的东西,一直没看,看后才觉得真的值得一看。教授引用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告诉你,幸福是可以培养的能力,心态是可以改变的。且整个课程在授课方面也技巧也不错,用很多实例深入浅出地将一些头脑里的固定观念讲得很清楚,还常常用日常生活中的视频、电影片段、广告来穿插,同时非常博学,旁征博引很多人的话(以前看《食物的心理学》也是如此,将广告、电影信手拈来作为课程材料,或许是外国老师普遍授课风格)。总之,值得一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
 
“幸福课”是2010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泰勒•本-沙哈尔。他的课程使得他成了“哈佛红人”。他提出: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他的课程目标在于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让学生懂得自我帮助。
 
 
 
第一课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课程由来
首先,解释自己为什么想开这门课“因为这是我自己想上的一门课”,然后叙述自己走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过程。——当自己刚进入哈佛,一切都仿佛很好,但他却不快乐。于是他想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慢慢从计算机走入心理学领域。(好棒的跨度,在国外因为想了解一样东西而跨专业好像蛮common的)
 
然后介绍了他逐渐从8个人的讨论组到850个人的大课的过程,写到达到850人后,引起了媒体的兴趣,然后描述了媒体采访他的时候,总是提出的一个问题“你比我们想象的更内向”,作为一个joke,1米7不够资格传授快乐吗?(good joke point,并且不光是joke,是发人深思的一种现象)但点出了他最后反思而得:因为他们想给自己一个答案:为什么这个课这样流行,唯一解释就是导师乐观开朗、高大。但他们关注错了,他们应该关注信息,而非传达者。因为这个课程遍及全国,以及全球。(这样引入幸福课的普及,远较直接说XX学校也开了XX好得多)
 
各个大学开设此课程,各国政府也是,为什么?因为它有效。幸福感这一领域,此前一直被心理自助运动统治,心理自助运动带来什么?热情外向的宣讲者,常具领袖气质,吸引大众参加他们的讲座,但常常言过其实。(通过描述相对立的一种心理学运动来映衬积极心理学)
 
再来说说学术界——(引入人们对学术界知之甚少,但学术界有好东西,又用了一个比较):有多少人度过最近12期的《个性与社会心理学》?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我博士班的班主任估计过,学术期刊上一篇文章的读者只有7个人,甚至包括作者的母亲。(用具体的人代替 somebody,令人更有亲切感,母亲的joke两个亮点)总结:作为学者,我觉得这很可悲,因为这些研究非常精彩、非常重要,但是晦涩难懂,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在象牙塔和大众之间搭建桥梁。(又落脚到主题,本课程的意义)
 
安静时间的重要性
然后提到“安静时间”,在全部的课程中,都会有安静时间,一两分钟,你可以思考刚刚听过的东西,思考我所提出的问题,或者什么都不想。这是我第一次在课程中加入“安静时间”,因为我最近做了很多研究,关于“安静时间”(importance of quiet times)。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就是我一年花四万美金要学的东西吗?事实上,这可能是你这节课会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提出MIT两个教授大卫·福斯特和马修·威尔森的实验:停下来休息片刻的老鼠钻迷宫比一直忙碌的钻的老鼠表现好。这不仅适用于老鼠,也适用于人。重温(replay)可能形成一种学习机制。当我们回想、重温学过的材料,我们更可能记住我们刚刚经历的学习。Parker Palmer的《The Courage to Teach》如是说:语言并不是教和学的唯一媒介,我们也用安静来教学。而安静正是我们的文化所缺少的东西。(思考:此导师讲课时,常常有长时间的停顿,我感觉会让我稍作休息,对他的下一个阶段开始期待,有时候会用一个短句,两个词来简短重复上一句提到的意思,然后停顿,这或许也是“安静”的效果之一,不知道是否有意为之。)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Robert M. Pirsig的另一本书《Lila》研究美国原住民,他比较了美国人的欧洲文化传统和原住民的文化传统,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原住民文化崇尚安静。他去探访原住民并和他们一起生活时,他发现他们可以在火边坐几个小时,消磨时光,一句话不说,就坐在那里。而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对于沉默感到非常不舒服,对没有声音的环境感到极不舒服,我们总是要填满每一个空隙。(用关于老鼠和原住民的两个例子,阐发上面提到的第一个主题“安静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背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基本上是对现有各个心理流派的反应。其奠基者将其称之:第三势力。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以斯金纳、华生等人为代表。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学,佛洛依德、荣格、阿德勒等人为代表。而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对前两者的反思而出现。行为主义将人看出一系列行为的集合,就好像一个被奖励、惩罚、强化等打得四处滚的台球。(比喻,好的演讲会将一个比喻的意象贯穿始终,像一条线一样)而人本主义认为,人远不仅仅是一个台球,我们有意志、有思想、有认知能力。并不仅仅是行为,在理解、改善生活方面有所作用。精神分析学,第二势力,主要通过潜意识来解释人。潜意识是你如何理解世界,是你如何改变生活。有防御机制、神经症等,你越了解这些负面影响,越能够理解和改善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远超过这些,我们需要关注人的本质。但有一个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缺乏严谨的方法论。虽然他引入很多精彩的想法,比如对幸福感的研究,对乐观、善良、美德的研究,但是缺乏严谨的方法论。这几乎就是心理自助潮流的源头。这就是很少有大学开设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课程的原因。但在很多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说是积极心理学的父亲和母亲。那就让我们来见见祖父母吧(很好的转连,通过father
mother的比喻,引入grandparents)。Carl Rogers,Abraham 
 
现在谈谈父辈,Martin Silgman被认为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在1998年左右奠定了这一领域,他也曾是美国心理学会会长,在他任职期间他又两个目标:第一,将心理学的研究大众化,在象牙塔和大众之间架桥。第二,引入积极心理学,研究行之有效的因素,不仅仅是研究抑郁、焦虑、分裂等等。有一系列的专家会关注爱、关系、自尊、动机、恢复能力。这都是1998年发生的,早在1998年之前,我们的Ellen Langer自己在这些领域做了研究,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精髓与严谨的研究相结合。哈佛的另一位学者Philip Stone是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位父辈,他们两位都是我的导师,引领我走入这一领域。
 
这堂课是关于“改变”而非“信息”
所以,这是心理学1504,下面半小时,我会给你介绍下你在课上会接触到什么。首先,这堂课并不是完全关于信息,更是关于改变。如今大部分教育都是传递信息。什么是信息?比方说我们有一个容器,也就是我们的大脑,而信息就是接受数据、知识、科学,将其放入这个容器。当这个容器填满了,我们就“受教育”了。信息数据越多越好?不,这完全不够。因为信息无法决定我们的幸福感,成功、自尊、动机、恋爱及其质量。“变形”就是改变这个容器的形状。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是通过教授罗伯特·卡根,举个例子,如果你去参加运动会,目标是进入前三名,结果得了第八名。如果你解读为“太糟了,我失败了”你就会感到无力;然而换一种情况,你参加比赛,得了第八然而你在力争前三,你可以解读为“我从中学到什么?我可以更努力的训练。你变得更有动力,从错误中学习。”这就是同样的信息,不同的解读,一个是灾难,一个是机遇。我在这里读大学时就是这样——看起来我拥有一切,我学业不错,社交不错,体育不错,但是我的自我觉察,我对生活的解读,不那么好,我不开心。(介绍主要内容——除了信息,还有改变,改变看问题的方法)
“快乐更多取决于我们的心态,而非我们的地位或者财富。”这就是为何世界上有很多贫穷但快乐的人,也有很多看上去富有拥有一切的人却觉得生活一无是处。
 
凿去多余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发现我们的潜力,然后利用。举个例子:米开朗基罗曾被一个记者询问,你是如何创作出大卫这样的杰作的?他回答,很简单,我去了采石场,在一块大理石上我看到了大卫。我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多余的石头凿掉。(大卫的例子)我们这节课的精髓就在于“凿去多余的石头”。可能是对失败的恐惧、可能是常常伤害我们的完美主义、可能是我们成功的能力,因为我们害怕成为,我们拥有的东西反而限制我们,让我们无力,也可能是我们亲密关系中的限制,我们无法在其中自如的原因。这就是我们课程的精髓。(引用梭罗)正如梭罗所言:灵魂做减法比做加法更能成长。减法就是减掉那些会阻碍我们发挥自己潜能的东西。我们不管是通过进化、或者通过上帝获得了许多潜能,但常常因为需要成为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而被禁锢(我的理解是,社会性的某些要求阻碍了人某些本性的渴望,比如梭罗要有多强大的内心才能隐居于瓦尔登湖。)。
 
然后:举了一个采访时,对方希望听到“令人惊讶”的信息的故事。然后提出“我在这堂课所讲的大部分东西,都不是新的,都是常识,但正如伏尔泰所说,常识并不常常为人所熟知”。这门课是试图让你发现你心中那个大卫,让你凿掉束缚你的那些限制。
 
问题比答案重要
他提出:问什么问题,比给出什么答案更重要。孩子们进入学校时都是问号,出去却变成句号。而我希望能够在你们身上激发出更多问号而非句号。为了印证这段话,他放了一段视频,搞笑演员的儿时回忆,其中有一段和这个交相辉映:“我在万圣节要糖的时候,面具的皮筋断了,我喊着,wait up,我能把这个弄好。小时候一切都是up,你说wait up, get up. Let me stay up。而父母一切都是向下(down),calm down, slow down……”孩子的这种好奇,这种向上看的心态,这种与封闭截然相反的开放心态,是我在这堂课想看到的。
 
提出一个研究:对哈佛学生MBA学生进行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最成功的那一小批,无论是在财富,还是幸福感,还是影响力。他发现原因不是IQ,不是他们攻读MBA之前的背景,而是两点。第一,特别成功的那批人,真正相信自己能做好。他们因此不断鞭策自己;第二,他们总是在保持好奇,一直在问问题。
 
这堂课的目的不是让你快乐(happy),而是让你比之前快乐(happier)(似意指快乐并非一个实在的指标,需要跟之前的基准线进行衡量才能得到,也就是人们不应纠结于我快不快乐,而是我是不是比之前更快乐)
 
了解自己,可以更了解别人
当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当我们更加认同自己,我们也更容易了解和认同别人,事实上,这就是“移情”(empathy)这种能力的来源。研究发现,更了解自己的人,更容易反省的人,更不容易做出过激的事情,比如种族歧视。这听上去有点反常:你不需要先了解别人然后去理解别人吗?的确,这也需要。但是同时,你需要了解自己。因为我们所观察到的,是人性的一部分。这正是达赖LM所提出的:关注分歧,但更要关注人类共同的本性。但在学习自我的时候,也是有偏见的,这正是为何仅学习自我不够,我们还要反思、要丰富他,要关注他人。
 
这堂课的整个课程都互相相关,就像一个螺旋,我们在这一课讲到的东西,在后面的课程会再次提到,所有内容都互相影响并且互相增强。
 
延伸阅读:
 
Tal.Ben.Shahar.-.Happier.-2007 
马丁·塞利格曼《塞利格曼的幸福课1-真实的幸福》
A Life Worth Living:Positive pPsychology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提到学者:
 
卡尔·罗杰斯:大学时代,他的兴趣及主修课程从农业转到历史,然后转到宗教,最后转到临床心理学。一九六四年,在加州拉吉拉(La Jolla, California)的‘西部行为科学协会’(Western Behavioral Sciences Institute)就职,在那里,他帮助一群想要增进人际关系能力的人,并大力推动一九六0年代的‘会心团体运动’。一九六八年,Rogers在拉吉拉与一些同事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类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ies of the Person)。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马斯洛于1930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34 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威斯康星大学,他选修了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以研究罗猴和依恋行为知名的 H.哈洛的研究实习课,并成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后来又成了他的第一个博士生。期间另一位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 M.魏特海默也曾任马斯洛的老师。至此,他渐渐对猿猴产生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1932 年 2 月至 1933 年 5 月,马斯洛每天花数小时,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对不同种类的 35 个灵长目动物悄悄进行观察,并做详细的笔记。并完成了题为《支配驱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的博士论文,用来证明不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驱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在某种意义上,他正在构思一个建立在支配驱力之上的初步理论,用来解释高级动物中的许多社会行为。由于他的论文非常出色,他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E.桑代克留下了深刻印象,桑代克在哥伦比亚大学给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后奖学金,并邀请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新的课题研究。1935 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由此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直到 1937 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美国心理学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丁·塞利格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在家乡念书时,喜好篮球运动,后因未能入选篮球队而开始钻研究学问。
 
埃伦•兰格(Ellen J.Langer)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幸福课导师本沙哈尔最推崇的哈佛著名心理学家,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她的著作还包括广受好评的《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个人政治学》以及《控制心理学》等。她写作《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我想我应该没嫉妒过任何人,因为如果某人有某样东西,我也可以拥有。”兰格博士在演讲中这样说道。她之所以如此有信心,是因为三十多年来对“专念”的研究让她知道,只要去注意生活中的细微变化,那么原本认为不可能达成的事,最终都可能实现。比如,用一块普通的门板换回1万美元;用短短一个星期,让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变年轻;在夕阳产业中发现商机;让枯燥的常规工作变得有趣,并带来成就感;让你最讨厌的邻居变成益友…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 霍妮对正统精神分析学的修正,主要表现在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 她所创造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基本的焦虑”。她认为人不是受快乐原则统治,而是受安全的需要支配。一个人生来的主要动机是寻求安全,避免威胁和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又直接导致了焦虑。这样,寻求安全。解除焦虑就成了人主要的无意识冲动,成了人行为的主要内驱力。她强调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双亲在对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认为人格结构是真我、实我和理想我的组合。
 
菲利普·斯通(Philip Stone),他是哈佛大学第一个积极心理学教授
 
 
要点:
1、安静是我们文化缺失的一种东西,但非常重要,学会安静几分钟。
2、重温(replay)可能形成一种学习机制。当我们回想、重温学过的材料,我们更可能记住我们刚刚经历的学习。
3、“快乐更多取决于我们的心态,而非我们的地位或者财富。”这就是为何世界上有很多贫穷但快乐的人,也有很多看上去富有拥有一切的人却觉得生活一无是处。
4、我们拥有的东西反而限制我们,让我们无力,也可能是我们亲密关系中的限制,我们无法在其中自如的原因。所以要凿掉一些东西。
 
 
所用例子:
1、 
2、 
3、 
4、米开朗基罗和大卫:凿掉一些东西的重要性。
5、采访者对他的错误期待——人们的误解。
6、哈佛MBA的跟踪调查:真正相信一件事,和问问题的重要性。
7、多少人最近读过最近12期的《个性与社会心理学》?说明人们对学术研究知之甚少。
 
演讲方法:
1、 
2、 
3、 
4、用joke带出自己想讲的某些点,比如:通过1.7米不够教快乐吗?引出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的错误期待和误解。
5、在讲解大而厚的专业知识的时候,尽量想办法将其分解,或者弄得有趣浅显一点,比如将积极心理学诞生,用父系和母系的方法来讲创始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