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休假了,儿子不必傍晚匆匆赶作业。可这家伙一直不爱运动,每次都是我生拉硬拽加“不准上网”相要挟,他才跟我去散步。其实每天我也很累很乏力,但是我必须让儿子知道,人一定要克服惰性!侄子却是精力旺盛,吃完晚饭就说:“大姑,咱们去遛弯儿吧。”
一路上,儿子慢慢悠悠地走,嘴却不停。侄子像个小马驹,连窜带蹦。
比较宽阔的一条土路,两边主要是麦田,其它农作物很少。我指着棉花、黄豆、花生、绿豆,问两个孩子是否知道是什么,结果他俩一种也说不上来。
我一一指给他俩看这些农作物的叶子特征,告诉他们怎么辨别。再走一段路,再看到再问,他俩还是说不上来。我如他俩年纪时,经常跟父母去田间,我没有不认识的农作物。现在的孩子眼里嘴里全是我不认识的动画形象和玩具。
一到夏天不知怎么的就脚心发烧,似乎小时候也这样。走着走着,突发奇想,甩掉拖鞋,光脚走在路上。尽管捡没有砖头瓦块的地方走,那些小坷垃还是硌脚,不过像按摩一样,很舒服。真的脚踏实地了,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
于是我跟两个孩子讲起令我至今难忘的光脚的故事。
那个年代很贫穷,穿的衣服是大人不能再穿的的改小了,补丁摞补丁,哪像现在,新牛仔故意挖很多洞,新西服胳膊肘上故意贴块异色的布。破洞和补丁的衣服,以前代表贫穷,现在却叫时尚。
那时夏天穿的凉鞋只有塑料的,而且一双凉鞋也是大孩子穿小了,小孩子穿。凉鞋带儿断了,就从那实在不能穿的凉鞋上剪块塑料,烧红一个铁片,然后把断裂处粘牢,继续穿。买不起鞋子,那时的孩子,不论男孩这女孩,经常光着脚玩。
记得有一天傍晚,母亲叫我跟她去拔草,喂家里养的牲畜。结果我的鞋子找不到了,母亲又在那里一个劲催促,我只得光着脚跟母亲去田野。
田野里有各种野草,还有蛇。我最怕拔草时一手下去抓住一条蛇,所以每次遇到草特别浓密时,我都战战兢兢,小心翼翼。那天光着脚,对蛇的恐惧却全部转移到能让我的脚一针见血的蒺藜上。那时小孩子中流行一句顺口溜:“蒺藜狗儿,别扎爷,爷忘了,没穿鞋。”我有求于蒺藜别扎我,哪敢自称爷?于是我在心里暗念:“蒺藜狗儿,别扎我,我忘了,没穿鞋。”举步维艰也得坚持走,那欲哭无泪的情景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两个孩子像听天方夜谭一样,一个夏天要穿坏好几双款式多样的凉鞋的他们,没法想象那个怎样一个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