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蹲下去,还要悄悄说
(2010-03-22 14:42:06)
标签:
教育园丁杂谈教师声调 |
分类: 教育杂谈 |
前几天,听同为教师的同学谈起这样一件事,一位刚刚上岗的青年教师,上课时,发现一个学生的历史笔记本满满是一些“图文并茂”的作品,有人物头像,也有一些花草树木。该教师十分恼火,当即厉声批评这个学生不认真听讲,并撕毁其“作品”。该学生大声顶撞,于是课堂上硝烟四起。结果可想而知,该学生被“请”进校长室....从此以后,该学生与这位老师关系变得十分紧张,彼此见面视如仇敌。
听说这件事后,我心中感慨万千。我们常常把学生比作“花朵”,教师是“园丁”,然而在“花朵”面前,我们这些园丁——教师,有几次蹲下去,耐心地,平等的朋友似的与“花朵”交流、沟通呢?
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是一门学问。在学生面前,蹲下去轻轻的对话,不失为教育学生的一种好方法。
根据心理学,用“蹲下去,轻声细语”的悄悄对话方式教育学生往往效果更好。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长发育阶段,自控能力有些差,情绪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高声斥责会使学生因受到“突然袭击”而惊慌失措,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以致引起反感,对抗,根本听不进你的话。或者此耳朵进,彼耳朵出,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效果了。高声斥责虽然暂时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但口服心不服,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对立情绪,引发固执,沉默等对抗方式,甚至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坏习惯。
现在,请我们这些“园丁”换一个角度来教育学生。课间或者放学后,在办公室或者路上,用轻松的语调,讨论的口气和学生轻轻说话,情况会怎么样呢?学生定会认真听你说话,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学生专注地聆听你的声音时,你才能和他开始真正的交流。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尊重与要求之间存在着一种“数学依存性”——即10与1之比,也就是说,要在10倍的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要求之。严格的要求,始于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否者,严格要求如逆水行舟。为此教师在教育要求内容选择上,应该尽力发现,赞扬学生的优点,并以此压倒缺点;在教育要求的表现形式上,应摒弃居高临下的大声其责的做法,代以蹲下来低声调的悄声对话。
当教师蹲下来用低声调教育学生时候,学生会察觉倒教师的沉着、冷静、亲善和爱护,从而稳住自己的情绪并及时把所思所想告诉老师。当我们不在居高临下,孩子才可能把他的想法对你袒露,不管他说的对与否,有无道理,这一步应该是很关键的。因为只有当教师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后,才可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育才不至于一厢情愿,才不会走入死胡同。
分析前面的例子,假如该教师换另一种场合,换另一种方式,平等的朋友似的与该学生交流,学生会把他的所思所想吐露出来。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该学生有此“杰作”原因不外乎两方面:
一、该学生思维独特,把枯燥的知识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应该极力表扬)
二、该学生听课时候思想走小差,乱图乱画。(表扬其敢于承认错误,教师同时自我反省,是否讲课引不起学生兴趣。)
总之,课下的师生平等对话,找出问题所在,要比课上唇枪舌剑的激烈冲突好一百倍。
用这种蹲下去温和亲切的低声调方式与学生对话,可以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增强师生交流的自信心,对教学成绩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蹲下去”,还要“对学生轻声说”,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之道。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