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狂】《钢的琴》,时代的小情歌(影评)

标签:
陈桂林东北钢的琴唐山大地震影片电影发狂影评 |
分类: 因克林影评屋 |
《钢的琴》故事发生在199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在进行“社转资”的骤变,计划经济改走资本路线。从前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随着备战备荒的结束被中央遗弃。工厂关闭,职工下岗,由此引发的社会阵痛对大时代的个体几乎泰山压顶。正如片中人物,有的颓了,有的做了小偷,有的当了大哥叨登废铁。当然,影片并未完全展现出一个时代的落魄与绝望,当时沈阳铁西区下岗的大老爷们儿迫于生计骑车送媳妇卖身,自己蹲窗根儿底下默默吧嗒烟儿的事也层出不觉。《钢的琴》尽管没能完全揭露出社会底层国民的苦,却也借影片呈现了那段历史。从历史意义上看,《钢的琴》远好过舔政权屁眼儿的《唐山大地震》。
片中陈桂林是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他不苟言笑,却始终让人忍俊不禁并给他人带来欢乐。这是个什么都往肚儿里咽的人,典型的东北爷们儿。陈桂林始终腰杆挺直穿着大衣,却撑不起一个家。碍于生计,媳妇“跟了一个卖假药的,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那种不劳而获的日子。”更惨的是,陈桂林的女儿因他无法负担一家钢琴,也面临被前妻带走的难题。整个故事的气场配合破败的工厂背景让人想起了《偷自行车的人》,区别仅在于东北人的幽默更能突出人的怂。编导采用诙谐的冷幽默在现实中诠释浪漫,影片整体基调看似荒诞,却比新现实主义更适合这个题目。
该片制作严谨,亮点颇多。除扎实的剧本、传神的表演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外,片中工厂布景也是一大亮点。破败的工厂和建筑一片漆黑,人在钢铁机器面前极其渺弱。集权专制下,个体利益被迫牺牲,他们只是流水线上微不足道的人肉螺钉。导演张猛还运用了不少电影语言,一群工人吃饭时的场景戏仿了《最后晚餐》,影片高潮处还用了超现实主义手法营造无厘头的气场。导演很有想法,影片可看性也很有保证。
美中不足的是该片制片方采用了一种极为蛋疼的宣传方式,用给影片改片名的由头吸引观众注意。实际此类影片应靠上映后的口碑逐渐筑起票房,前期过于急功近利反倒让人觉得这会是部信心不足的烂片。(电影发狂/灌,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