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狂】《最后的风之子》以东方景观挑战视觉(3)

标签:
电脑特效工业光魔最后的风之子b级片沙马兰电影发狂时尚娱乐 |
分类: 扭腰客娱乐视线/言论月月抒 |
对奇幻大片来说,异域风情是影片的一大卖点。像《夺宝奇兵》《木乃伊》和《阿凡达》等片中的一大卖点便是异域风情。几百年前的东方对西半球的人们来说充满神秘,现在依然。《最后的风之子》中便大秀了古老的东方文明。此外,沙马兰借业内老大工业光魔(ILM)的强大电脑特效技术营造了一个示范级的奇幻世界。
异域魔幻
尽管《最后的风之子》中的场面既没有《2012》的山崩地裂,也没有《变形金刚》的大量电脑特效角色演出,但该片对特效制作人员来说却充满挑战。片中安昂等人要调动各种物理元素。这反而对电脑特效特效是个近乎苛刻的考验。该项目的总监职务唯有参与制作过《星战前传II》的帕布罗·海尔曼(Pablo Helman)能够胜任。
片中火、水、气、土等物理元素不光要有逼真的还原度,工业光魔的特效师还要让这些元素有人为操控感。火列国使用的火攻是电脑特效难点之一。沙马兰要求真实。这种风格的火焰同《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风格接近。特效师帕布罗·海尔曼拍下点燃各种物体的效果给沙马兰看。可沙马兰却说,“这些火就像电脑特效做的一样。”这并非沙马兰要求苛刻,主要原因是,视频对高亮的火焰无法做到真实记录与还原。经过数据损失,火焰看上去十分稀薄,没有肉眼看上去猛烈。为让烈火国人发出的火焰看上去足够逼真和猛烈,工业光魔的特效师只好在火焰中做加法,使火焰看上去又浓又稠。控制火焰运动也是一大难点。好在特效师们搞到了一段内华达新嬉皮士节的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个家伙可以用手很好地控制两根燃烧的柱子。这对特效师们来说很有启发。
水的液体形态一直是电脑特效领域的一大难点。尽管工业光魔在1989年为詹姆斯·卡梅隆打造过《深渊》中的液体角色,于1991年为《终结者2》成功制作了液体人角色,并于2000年在《完美风暴》中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海洋模拟体系及粒子系统下的顶水制作技术,《最后的风之子》中的水特效对他们来说仍旧极富挑战。沙马兰希望能让片中人物动作优雅, 水族控制水时水的形态和发出攻击时水的状态都要做到逼真。其代价就是水珠要清晰得一丝不苟。为此,工业光魔特效师们参考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拍摄的水失重状态视频和水珠打到人脸上时的慢镜特写视频。一段战斗场面中,卡塔拉要将蒸汽变成水,然后发出水柱打向苏科。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足以让工业光魔的特效师呕心沥血。
比火和水更难表现的是气。特效师将肉眼无法看到的气以火和水一样的算法生成。唯一的区别在最后的渲染阶段。最终特效师展现出了强大的气流效果。土的制作则相对简单了许多。因为土基本还在普通粒子的范畴内。
《最后的风之子》里并无太多奇幻怪兽,但两只奇幻生物的设计与动作也颇费了一番心思。翼狐猴莫莫是全电脑特效制作的角色。扮演安昂的演员在拍摄时要与道具产生互动。后期电脑特效师则要让它活起来。设计莫莫时,特效师参考了狐猴的动作和蝙蝠的翅膀。最终的莫莫可以在飞行时展开翅膀,落下后翅膀折叠得无影无踪,变成可爱宠物。
六腿野牛阿柏的拍摄同样借助了绿色道具牛。拍摄时的道具阿柏在后期被换成了逼真的电脑特效毛怪。特效师们用同样的方法炮制了烈火国人的坐骑科莫多犀牛。
除这些明显的电脑特效效果外,工业光魔的特效师们还制作了数字安昂。片中大部分戏由安昂的扮演者亲自表演,但一些危险的动作戏便需要替身出演了。但替身也是人肉而已,超高难度的危险场面还得让虚拟人来完成。为此,电脑特效师们打造了数字安昂,让他赴汤蹈火,冲锋陷阵。此外,安昂替身的面部也要像《泰坦尼克号》里那样动用电脑特效,替换成主角的脸。
总而言之,《最后的风之子》中有着非常东方的景观和高超的电脑特效。这些不单对一度靠大量使用B级片中传统特效节省资金的导演沙马兰来说是一大挑战,对工业光魔的特效师们来说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电影发狂/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文刊于《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