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狂】《天水围的夜与雾》,女性的经痛(影评)

标签:
影评天水围的夜与雾时尚许鞍华香港olympia电影发狂 |
分类: 因克林影评屋 |
许鞍华此前执导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是部充满温馨的影片。故事里的人与人满怀关爱。影片如涓涓细水,道出了女人平实的一生。可是,《天水围的夜与雾》基调大变。这是部取材于真实灭门惨案的影片。影片故事从头到尾都有种令人不寒而立的紧张基调。巧妙的是,许鞍华的叙事手法不变。这是部地狱版的《天水围的日与夜》。
《天水围的日与夜》里有无数令人感伤的桥段。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贵姐看似无忧无虑,在扔老公生前的裤子时却给人以难以名状的伤感。而老照片对比出岁月的蹉跎更是引发观者无限唏嘘。《天水围的夜与雾》开场便交代了案件的结局。随后,影片画面是女主角生前在天水围时的场景。这个环视的镜头与《天水围的日与夜》的开场是一模一样的。不同的是,《天水围的夜与雾》模仿了纪录片的形式,穿插了大量死者生前亲友的回顾。这样一来,故事再度以拼凑的片段展开,将洋葱一层层地剥离,让细节震撼人心。
影片从一开始便交代出了李森一家生活的困窘。正值壮年的李森宁愿赋闲在家吃救济也不肯干活挣钱。他年轻的太太晓玲是大陆来的新移民,一心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改善家庭条件。看似两人终日吵架的根源是经济问题,但两人的生活观念有着根本冲突。
很明显,许鞍华不希望观众将本片主题误读为香港原住民对大陆新移民的歧视与虐待。这点从片中李森夜半强暴了晓玲后,晓玲在社区里与老乡的对话可以窥出。相较于晓玲,那位老乡过得十分幸福。编导真正控诉的是香港的社会保障制度。晓玲在邻居的劝说下找到警察局和有关组织寻求帮助,但她得到的却是机器般冰冷的规章限制。她便最终死于这冰冷的制度。
痛批香港社会保障制度后,影片编导又在影片后半部分把重心放在了对晓玲的同情上。晓玲的家在四川偏远的山区。她自幼外出打工,不惜一切代价要改善生活。这也是影片未在一开始突出晓玲曾在深圳做妓女的原因。编导始终对这一人物带有同情。有了情感上的铺垫和家庭出身的基础,晓玲这一人物便不再会被观众歧视。
片中未能免俗地出现了竹林。竹林自《卧虎藏龙》后已在华语片被有的没的用到烂,许鞍华这次运用竹林并非为了跟风。竹林同影片中不断出现的香港钢铁森林一般具有包围感。雾气笼罩下的竹林让人有种看不清前路,逃不出去的窒息感觉。而那条被李森乱棒打死的狗,竟是晓玲死亡的征兆。片中出现的栅栏画面同样是导演在刻意营造这种包围感。
影片中,演员的表演十分到位。与《天水围的日与夜》不同的是,这部影片追求的不再是自然,而是一种变态和扭曲。任达华在片中的表演很有突破。他演的既是普通人,又是杀人魔鬼。只可惜导演追求的仍是写实风格,没让任达华爆发彻底。相信杰克·尼科尔森在《闪灵》里的疯狂表演如果用到这部影片中会为影片增加不少票房。可这样一来,影片的主题和底蕴会被破坏。张静初扮演的大陆新移民非常漂亮,也非常富有说服力。她在一部影片里既展现了妓女的风韵又呈现了母亲的贤淑。
这部影片对许鞍华来说同样是个不小的突破。可惜的是,本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天水围的夜与雾》遭遇了在内地票房奇高的《十月围城》和异常催人泪下的《岁月神偷》。但这些影片的光环不能抹杀《天水围的夜与雾》的成就。这是部未被充分肯定的电影。(Mr. Olympia/灌,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