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发狂】《十月围城》大胜香港金像 港片末路穷途

(2010-04-19 09:23:03)
标签:

末路穷途

十月围城

香港电影

金像奖

2010

olympia

电影发狂

时尚

娱乐

分类: 扭腰客娱乐视线/言论月月抒

【电影发狂】《十月围城》大胜香港金像 <wbr>港片末路穷途2010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可说是最无趣的一届。除典礼秀场让人提不起精神外,被提名影片实力不等也是一大原因。获得了19项提名的《十月围城》包揽了其中8项大奖,成为当晚当之无愧的大赢家。这部影片风光无限的背后极易引发诸多思考。这很可能是香港电影即将纷纷失去本土特色,为求生存被中国内地市场同化的一个讯号。

 

香港电影在对市场不停的摸索当中走向多元。我们看到香港电影既有面对东南亚市场的动作片,又有面对欧洲的王家卫电影,还有迎合内地的“红色电影”。当然,港产“红色电影”红得不够彻底,因而只能被唤作“港产山炮红”。《叶问》就是“港产山炮红”系列的成功案例。《叶问》火了之后,《十月围城》便扑面而来了。

 

香港电影自1990年代末来,渐渐失去了东南亚市场,也没能拿下欧洲市场。香港电影人唯一的选择就是内地市场。在内地市场诸多瓶颈的束缚下,港片开始了变形演化,最终蜕变成了潜心拍摄红色古装电影的吸金狂。红色主题和对内地观众狼性的唤醒最终让影片名利双收。《十月围城》进一步肯定了香港电影人在内地的战果。

对香港电影人来说,《十月围城》是的攻坚战打得非常漂亮。该片为香港同行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航向。对于仍处于崛起阶段,并不十分自信的中国来说,香港电影人至少还可以消费这一模式好长一阵子。可这样一来,港片的多样化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

 

《十月围城》中大明星、动作戏和民族情绪这样简单的模式在中国内地轻松获得了2.7亿元的票房。而制作细腻,故事严谨的《岁月神偷》在内地则遭到了上映人次不够,面临减少场次的尴尬局面。如果不是《岁月神偷》在香港金像奖上拿了4个奖,这部影片很可能在内地颗粒无收,草草下线。而同样上乘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则因尺度问题压根没在内地上映。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投资人会把原本给剧情片的柴火抽走,添到更加赚钱的“港产山炮红”商业片里。如此一来,会催生出更多毫无艺术价值的捞金之作。一夜之间,港产电影便回到了中国电影1960年代的水准。当某天中国百姓觉醒了,看腻了这类矫捏造作,生编滥造的影片时,港片很可能已经走进历史的死胡同,无法掉头了。届时,香港电影人会回想起一个听上去意味深长,极富宿命感的片名——《十月围城》。(Mr. Olympia/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