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狂】《杜拉拉升职记》,浅薄的伪时尚肥皂剧

标签:
杜拉拉升职记奢侈品徐静蕾中国olympia电影发狂时尚杂谈 |
分类: 因克林影评屋 |

《杜拉拉》一片本可以向HBO的《欲望都市》学习,让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在打字时实现。但《杜拉拉》的主创人员似乎只看到了《欲望都市》和《时尚女魔头》成功的外在因素,因而编导几乎放弃了职场生存这条主线,将故事彻底改装成了时尚言情戏。然而,这样的改装并不高明。
为紧贴时尚,影片画面刻意对比了杜拉拉一次次升职加薪前后的精神面貌和穿着打扮。小说中没有此类描写,现在看来是明智的。《杜拉拉》的原著小说更像作者的职场回忆录。小说并未对杜拉拉这个人物的外在变化有太多描述。对杜拉拉这样的工作狂来说,一次次升职都是通过终日的加班和出差换来的。她不靠脸蛋吃饭,富有个性,因而不会随收入变化有太多外在变化。电影里的杜拉拉就像一个平地崛起的暴发户。吊诡的是,虽然后来收入暴涨的杜拉拉衣服越来越潮,脸上粉越来越厚,吃的却还是三流牌子的穷人乐巧克力,笑起来还是巷子小妞的模样,内在气场根本没有蜕变。
为学习《时尚女魔头》植入时尚品牌广告的经验,影片《杜拉拉》里的DB被搞成了时尚公司的风格。这样的风格跟DB这样讲求实效的全球500强企业有着严重的错位。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片中人物装着打扮如此时尚,公司如此气派,办公用品却都是“来弄我”和李普屯这类三流品牌。影片既体现不出中国小白领的时尚面貌,也无法引领时尚潮流。影片里的“时尚”严重受限于各路三流品牌广告赞助商。
影片《杜拉拉》里的时尚跟剧情一样肤浅。时尚其实是种先锋于时代的生活方式。片中杜拉拉肤浅地追求时髦生活的行为充其量只能算作小资,称不上时尚。因为随时可能过劳死的杜拉拉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是循规蹈矩的。如果她的生活算得上时尚,那犀利哥就是中国时尚领域的领军人物了。
本片编导对时尚的认知倒符合大部分中国人的时尚观念。他们让认为只要吃的穿的用的优越于身边的人,从而带来精神上的阶级上升就是时下中国最纯粹的时尚。京奥期间全民抵制法国货的时候,笔者恰好在法国。中国这厢大举抵制或买不着或买不起的法国货,法国老佛爷和LV旗舰店那厢却挤满了疯抢免税奢侈品的中国游客。这些拿着白花花百欧元现钞的中国游客像在批冬储白菜一样成筐疯抢。最后每人手里七八只大牛皮纸提袋,臃肿的身躯连走路都轻快了许多,脸上也洋溢着心满意足的笑容。相信这些疯抢法国奢侈品的中国人一样是爱国的。只是他们暂时放干了身体里的狼奶,战胜了从小被灌输的盲目乐观理想主义,变得更加实际。
在国内抵制法国货的中国人是在捍卫自己买不到或买不起法国奢侈品的权利。在法国疯抢奢侈品的中国人则是在捍卫自己在亲友面前炫耀的权利。奢侈品在中国不是生活方式,而是炫耀方式,一种类似于旧时大金牙的身份标签。而《杜拉拉》一片里,恰恰反映出的是这种肤浅的时尚,观众的猎奇心很难从像观看《时尚女魔头》时那样被满足。所以片中的时尚对整个故事没有帮助。
拿“时尚”来点缀《杜拉拉》营造商业噱头是个好点子,但徐静蕾并未很好地驾驭时尚。“时尚”元素的介入虽然成了影片的卖点,却破坏了原著的深度与内涵,让影片肤浅了起来。加上许多三流品牌的植入,这种“山寨时尚”让人看了就未免有些肝儿颤了。
该片不论跟《欲望都市》还是《时尚女魔头》都毫无可比之处。影片《杜拉拉》仍是部暴发户级的伪时尚之作,难以成为中国时尚片的代表。(Mr.
Olympia/灌,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