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用户1245487902
用户124548790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1,874
  • 关注人气:64,5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发狂】《切·格瓦拉》:一个人的战斗(影评)

(2009-11-30 19:41:39)
标签:

影评

切·格瓦拉

索德伯格

本尼西奥

olympia

电影发狂

杂谈

娱乐

分类: 因克林影评屋
【电影发狂】《切·格瓦拉》:一个人的战斗(影评)《切·格瓦拉:阿根廷》和《切·格瓦拉:游击队》是索德伯格的勇气之作。用如此大的篇幅如实展现切·格瓦拉两段重要的战斗生涯是非常大胆的。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凭这两部影片获得了200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演奖。这两部影片虽然声名显赫,却在电影市场上表现欠佳。然而,这样的电影正是电影市场需要的诚意之作。有了这两部影片,2009年才不会寂寞。
 
同执导《十一罗汉》等片时不同,索德伯格此次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影片艺术得相当彻底。他在对白上甚至大胆采用了西班牙语。这基本等同于放弃了美国本土市场。因为在美国,观众是没有读字幕看电影的习惯的。如此破釜沉舟,成就了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
 
扮演格瓦拉的本尼西奥跟格瓦拉样貌并无太多相似之处,本尼西奥的样貌也无法与格瓦拉帅气的脸相提并论。由此可以看出,这并不是部渴望粉饰格瓦拉的粗浅偶像片。《切·格瓦拉》旨在通过格瓦拉的言行引发观众思考,让观众自己勾勒出一个去神圣化的格瓦拉。
 
同《摩托日记》一样,《切·格瓦拉:阿根廷》和《切·格瓦拉:游击队》并未平铺直叙格瓦拉的一生,而是集中讲述了格瓦拉的两段重要战斗生涯。《切·格瓦拉》上下两集中,上部取材于小说,下部则完全由编剧操刀。而两部影片的构思也略有不同。上集中,索德伯格采用的是非常宽的2.35:1画面比例,下集则用了1.78的比例。上集处有许多战斗画面外,还穿插了展现格瓦拉参加联合国大会及接受记者采访的黑白画面,因而看上去过瘾一些。但下集画面给人感觉就没那么舒适了。
 
索德伯格构思两部影片时,刻意让两集有明显区别。就是说,两集实际既有顺承,又有对照的关系。画面比例的不同和叙事手法的区别都是旨在对比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格瓦拉及其迥异的处境。
 
《切·格瓦拉:阿根廷》中的格瓦拉是他革命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他有许多追随者,战争也进行得非常顺利。影片对游击队生活点滴的记录都是旨在突出格瓦拉的性格。他有信念,主张公平,严惩叛徒,善待百姓,军纪严明。在浪漫不羁的拉美人中,他显然是个另类。
 
《切·格瓦拉:游击队》的画面则逼仄了许多。接近正方的画面让人感觉视野狭窄局促。在玻利维亚,游击队战斗时,画面几乎看不到敌人。这映射出游击队境遇的不利,也凸显出了格瓦拉的困境。很明显,此时游击队的补给远不及他在古巴时来得游刃有余。没谁相信游击队建立美好家园的说辞,百姓只觉得这只是不同势力间的你争我夺。此时的格瓦拉跟上集那个神采奕奕,帅气英武的雄狮完全不同。他蓬头垢面,心情复杂,俨然是头困兽。
 
两部影片悉数采用手提效果拍摄。最令人震撼的是下集结束时的画面。那种完全第一人称的视角把观众完全带到了格瓦拉绝望的痛苦世界。影片结束后并未展现出那张著名的,满身弹孔的格瓦拉如耶稣般平躺被凶手包围时的经典照片画面,而是跳接到了从前在游艇上意气风发的格瓦拉。此外,索德伯格还滤去了格瓦拉感情方面的诸多细节。祛除这些分支,为的是完好地展现格瓦拉的性感,完好还原他的革命理想。很显然,他做到了。(Mr. Olympia/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电影发狂】《切·格瓦拉》:一个人的战斗(影评)

【电影发狂】《切·格瓦拉》:一个人的战斗(影评)

【电影发狂】《切·格瓦拉》:一个人的战斗(影评)

【电影发狂】《切·格瓦拉》:一个人的战斗(影评)

【电影发狂】《切·格瓦拉》:一个人的战斗(影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