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狂】中国电影60年(18):全球最贵的电影院

标签:
豪华影院中国电影院线观众票价olympia电影发狂六十年杂谈娱乐 |
分类: 电影也疯狂 |
2002年后,中国影院全面走上了自负盈亏的商业路线。为吸引观众,影院想了许多办法。
硬件上的全面更新是最基本的服务。民营资本介入后,影院间的相互竞争令新老影院从硬件上有了质的飞跃。除引进环幕外,放映设施、音响设施、影院环境及影院座椅等都跟发达国家豪华影院看齐了。中国内地还先后出现了IMAX和汽车影院等电影放映场所。这些影院或偏于视听体验,或提供便利,让中国内地影迷的观影选择趋于多元。
但是,良好的硬件带来了高昂的投入成本。像电话、手机、互联网等产品在中国内地新兴时一样,豪华影院的硬件成本要摊在第一代观众身上。即便中国内地新增加的幕中多数是数字的,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几千元一本的拷贝成本,但这些物理下调并未回馈到消费者身上。眼下画质不及胶片厅,放映成本也低于胶片厅的数字厅票价与胶片厅持平甚至更贵。
我们看到,中国影院的票价跟发达国家票价相比几乎一致的。倘若按工资收入比来算的话,那么中国观众看电影的票价就是欧美国家的6~8倍。这样的价格显然让看电影变成了大众奢侈品。
尽管2009年上映的《变形金刚2》以4.5亿元人民币的中国票房超越了1998年引进的《泰坦尼克号》创下的3.6亿元票房纪录。但许多专家对这一票房数据并不感兴趣,因为跟十年前相比,就算不考虑通胀因素,中国电影票价也翻番了不知几倍,观众人数较十年前可谓天壤。
对万达这样与商场整合的影院来说,不必急于让电影票降价。而其他影院又怕降价会引发恶性竞争。因为从前有影院做过尝试,推出过五元票,但对于吸引力不强的片子,观众人次并未有本质增加。在租金、电费等运营成本固定的情况下,这些影院不敢大举尝试极端的冒险行为。
表面上院线价格相差不多,但暗地里这些院线会以打折券和会员卡等营销手段实现了间接打折。尽管打折力度不大,却切实让有第一时间观赏电影欲望,且囊中羞涩的影迷得到了满足。
尽管中国内地院线硬件方面与发达国家豪华院线实现了一致,但软件方面仍有差距。中国内地影院普遍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合格的影院经理可谓千载难寻。影院是贩售服务的公共场所,但在豪华的外表装饰下,许多中国内地影院依旧是“土法制大炮”的管理方式。从售票员到检票员的服务质量都与国外有着天壤之别。有些影院为增加场次,甚至在影片刚出字幕的时候就会把灯全部点亮,清洁人员拎着苕扫搓子一窝蜂地进场打扫。
在蓝光碟渐渐普及的今天,仅靠影院硬件是不足以吸引影迷的。蓝光碟具有更接近影院视听效果的质素。除上市时间比同步引进片会晚至少三个月外,蓝光碟在其他方面与影院相比并无太多短处。更难得的是,蓝光还具备中国内地影院所没有的片源广泛的特点。因而,要把观众拉回影院,中国内地影院还需多动脑筋。
我们看到,迫于生存,中国院线在服务上逐渐有了可以见到的可喜进步。像万达影院推出了质量上乘的免费手册。许多影院也渐渐开始支持在线购票预订座位。这样的转变日发趋于人性化,让观众有了舒适感。(Mr. Olympia/文,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