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发狂】中国电影60年(17):观影渠道之变迁

(2009-10-08 07:47:38)
标签:

vcd

音像制品

院线

影迷

中国

dvd

bd

蓝光

olympia

电影发狂

时尚

娱乐

分类: 电影也疯狂

【电影发狂】中国电影60年(17):观影渠道之变迁二、观影渠道之变迁

在发达国家,录像带等音像制品的出现扩张了电影帝国。但在1980年代,对院线萎靡的中国内地来说,录像带的出现为影院这只即将瘦死的骆驼压上了最后一跟稻草。

 

在发达国家,家庭娱乐制品售价相对电影票来说比较昂贵,一本音像制品的价钱够看几部电影,因而是小众的奢侈享受。即便在音像租赁店,一本音像制品的租赁价格也够在非尖峰时段看场电影了。此外,这些音像制品多是在电影下线后一年左右才上市的,与电影院线并不冲突。因而在发达国家,音像制品是院线的有益补充。

 

但在中国内地情况完全相反。自1980年代起,录像带租赁只需一元,有些地方甚至更低。录像厅的门票价格同样很低。这些录像带虽然不跟发达国家新片上映同步,但对中国影迷来说,实在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待到“进口大片”的时代,从LD过渡而来的VCD已经成了中国音像行业的生力军了。由于当时中影引进“大片”不跟其他国家同步,因而这些VCD基本做到了跟中国内地院线同步。而VCD的售价或低于电影票价,或与电影票价持平,但一本VCD可供全家人反复观摩。这样一来,VCD的价格优势就不言而喻了。彼时影院还未发展到豪华时代,因而在家看VCD仍被视为一种“小资”。

 

VCD这种被发达国家很快淘汰了的格式在中国茁壮生长之际,DVD1990年代末渐渐繁盛了起来。相较于VCDDVD具有更强的声画质量,不需要看到一半“换床单”,且价格在几年内迅速降到了足以普及的程度。随着DVD片源的丰富和价格的进一步下滑,DVDVCD成了中国音像市场上的两大主力。这些音像制品还撑起了庞大的音响产业。而2002年后,影院重新升级洗牌的时候,中国内地影迷的观影习惯已经形成了。

 

除音像制品外,随着网络的发展,中国内地影迷也渐渐适应了从网上下载P2P和在线观看流媒体。尽管这样的观影体验谈不上享受,但跟影院动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票价相比,完全共享的网络有着超乎寻常的性价比。而电子时代兴起的便携影碟机、笔记本、MP4和手机等边缘视听载体又让观影行为变得可移动了起来。一下子,中国影迷的观影行为多元了。

 

2002年中国院线改制后,新老影院纷纷抬高硬件标准,在一轮轮新片宣传攻势下,希望把影迷拉到影院里。但在仅有4,000块幕的中国内地,对134亿人口来说实在微不足道。此外,高昂的票价也让大量背负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老大难”社会问题的影迷望而却步。(Mr. Olympia/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完,待续!

【电影发狂】中国电影60年(17):观影渠道之变迁

P2P下载

 

【电影发狂】中国电影60年(17):观影渠道之变迁

翻版DVD

 

【电影发狂】中国电影60年(17):观影渠道之变迁

翻版BD

 

注:原文发表于Tom网,标题为《梦想与变迁——中国电影60年》
 
作者曾任某娱乐杂志副主编。旅居欧洲,著作不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