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狂】中国电影60年(17):观影渠道之变迁

标签:
vcd音像制品院线影迷中国dvdbd蓝光olympia电影发狂时尚娱乐 |
分类: 电影也疯狂 |
在发达国家,录像带等音像制品的出现扩张了电影帝国。但在1980年代,对院线萎靡的中国内地来说,录像带的出现为影院这只即将瘦死的骆驼压上了最后一跟稻草。
在发达国家,家庭娱乐制品售价相对电影票来说比较昂贵,一本音像制品的价钱够看几部电影,因而是小众的奢侈享受。即便在音像租赁店,一本音像制品的租赁价格也够在非尖峰时段看场电影了。此外,这些音像制品多是在电影下线后一年左右才上市的,与电影院线并不冲突。因而在发达国家,音像制品是院线的有益补充。
但在中国内地情况完全相反。自1980年代起,录像带租赁只需一元,有些地方甚至更低。录像厅的门票价格同样很低。这些录像带虽然不跟发达国家新片上映同步,但对中国影迷来说,实在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待到“进口大片”的时代,从LD过渡而来的VCD已经成了中国音像行业的生力军了。由于当时中影引进“大片”不跟其他国家同步,因而这些VCD基本做到了跟中国内地院线同步。而VCD的售价或低于电影票价,或与电影票价持平,但一本VCD可供全家人反复观摩。这样一来,VCD的价格优势就不言而喻了。彼时影院还未发展到豪华时代,因而在家看VCD仍被视为一种“小资”。
在VCD这种被发达国家很快淘汰了的格式在中国茁壮生长之际,DVD在1990年代末渐渐繁盛了起来。相较于VCD,DVD具有更强的声画质量,不需要看到一半“换床单”,且价格在几年内迅速降到了足以普及的程度。随着DVD片源的丰富和价格的进一步下滑,DVD与VCD成了中国音像市场上的两大主力。这些音像制品还撑起了庞大的音响产业。而2002年后,影院重新升级洗牌的时候,中国内地影迷的观影习惯已经形成了。
除音像制品外,随着网络的发展,中国内地影迷也渐渐适应了从网上下载P2P和在线观看流媒体。尽管这样的观影体验谈不上享受,但跟影院动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票价相比,完全共享的网络有着超乎寻常的性价比。而电子时代兴起的便携影碟机、笔记本、MP4和手机等边缘视听载体又让观影行为变得可移动了起来。一下子,中国影迷的观影行为多元了。
2002年中国院线改制后,新老影院纷纷抬高硬件标准,在一轮轮新片宣传攻势下,希望把影迷拉到影院里。但在仅有4,000块幕的中国内地,对13、4亿人口来说实在微不足道。此外,高昂的票价也让大量背负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老大难”社会问题的影迷望而却步。(Mr. Olympia/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P2P下载
翻版DVD
翻版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