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狂】中国科幻片的发展之路:内地篇

标签:
国产影片科幻片无极爱情呼叫转移koala杂谈娱乐 |
分类: 电影大教堂 |
内地科幻片起步较晚,在文革前期大银幕上充斥着一片红色的海洋和样板戏,内地的电影由于在严格的规章制度束缚下显得有些放不开手脚。在文革结束之后,虽说国产电影在动乱的年代元气大伤,但却阻挡不了思想的插翅飞跃,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电影从此孕育而生,同样少不了科幻片。
1980年,内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破茧而出。影片改编自科幻作家同恩的短篇小说,片中涉及到了诸如原子电池、激光器、核弹等在当时极为前卫的“新鲜货”,令观众大开眼界。不过电影的本身也只是加入了简单的科幻元素和超前产品,其思想性只是略微脱离了一下现实的大地,而且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把一些科幻元素形象化的能力实在有限,片中不多的特效场面和场景处理显得是那样的简陋和幼稚。尽管如此,《珊瑚岛上的死光》是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其出现填补了内地科幻电影的空白,也为中国科幻片的发展写下光辉的一页。
随着电影类型的全面开花,内地科幻电影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出现了一次小规模高潮,这些电影没有延续《珊瑚岛上的死光》那样将电影纯粹的科幻化,而是分门别类、呈放射状的向着不同领域发展,其“科幻片”的称号只能说是一个外衣而已。1988年的《霹雳贝贝》与1990年的《魔表》算是一种类型,片中虽说都涉及到了外星人,但幻想不着边际,天马行空,人体带电、一夜之间长大十年等情节充满了童趣和诙谐,这类电影说实话就是一出献给“花朵”童话剧,科幻性不能说没有但微乎其微。1987年的《错位》和1992年《隐身博士》又算一种表现方式,前者出现了替代主人的机器人,后者又以隐形药作为噱头。
这类电影共同点就在于借助一个简单的科幻元素与现实主题相结合,通过荒诞的幻想来对现实社会提出讽刺,而1986年的《异想天开》又属于借助梦境的方式来表现对现实社会的逃避。除去现实问题,当时的环境问题也通过科幻的手段表现出来,1990年由冯小宁执导的《大气层消失》就表现了对环境的忧虑,但片中几罐毒气就烧穿臭氧层的科幻片段即使放到下个世纪也会哭笑不得,而且片中还出现“人通兽语”这样耸人听闻的情节,也不知道我们的大导演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此外,这个时期的部分科幻电影又向其他类型的电影靠拢,比如1989年的《凶宅美人头》就属于恐怖版科幻片,气氛渲染过于突出恐怖感从而淡化了片中原有的科幻元素;又如《大气层消失》的表现手法,也算灾难片的范畴。在这一时期的科幻片虽说科幻意味不强,而且不同类型题材各有所长,但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借助科幻的方式来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描写或者警示,甚至讽刺。
经历了一段小高潮之后,内地科幻片几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可能是看清楚了技术上的不足和市场号召的缺陷,内地科幻片这种借助科幻题材来寓事言物费力不讨好,便纷纷放弃这种内地电影稀有的类型。在90年代中后期,可以称得上是科幻片的只有1996年张建亚导演的《再生勇士》,本片可以说是对好莱坞娱乐片的一种仿制,片中大量的动作场面和沉睡警探救未来的情节可以看到很多好莱坞大片的影子,并且电影还请来了香港演员和香港飞车特技组加盟,意图是在打造国产新型娱乐电影。无奈当时技术水平低下,也没有跳出内地警匪片千篇一律的范畴,最终沦为东施效颦的二流之作,内地正牌科幻电影从此走向终结。
进入到了新世纪,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电影国际化趋势的明显,电影的种类和花样也日益繁多。沉寂已久的内地科幻也不安分的悸动起来,但这个时期已经成为市场说一不二的天下,科幻题材的电影依旧没有出现,只是我们在某些电影中见到了久违的科幻元素,也只如蜻蜓点水一般。比如著名“大片”《无极》中就出现了时空穿越的情节,《魔幻手机》也是从未来跨越现实的电影,《爱情呼叫转移》系列干脆可称其为魔幻片。不过这些电影中的科幻元素实在不值一提,只是一个情节发展的工具,说他们是科幻片,恐怕会招致白眼一片。
不过,2007年的一部《宝葫芦的秘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电影与之前的《霹雳贝贝》等类似,想象力不着边际,童话味道居多,算是具有童话品质的科幻片,这部改编自老牌故事书的电影在新世纪内地科幻电影领域中算是插入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