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狂】守得云开见月明——中国电影60年(9)
(2009-09-21 22:13:01)
标签:
陈凯歌张艺谋十面埋伏中国olympia电影发狂无极英雄娱乐 |
分类: 电影也疯狂 |
2004年,张艺谋又推出了《十面埋伏》。这部影片再次享受了政策上的保驾护航。《蜘蛛侠2》《史瑞克2》和《哈利·波特3》等引进片的上映档期都向后让了很多,保证了《十面埋伏》 6月15日至8月5日的黄金档。
值得一提的是,《十面埋伏》在法国戛纳参展期间,中国部分媒体的报道离谱得让人摔碎下巴。《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张维国报道称,“随着字幕一行行地滚动,全体观众起立鼓掌,掌声如暴风骤雨,似乎要掀翻戛纳艺术中心的穹顶,渐渐地又变成了有节奏的击掌,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像是要永远鼓下去。”《青年时报》记者张海颖则在文中写道,“这一夜,张艺谋带着他的大作打破了电影史上能在影片播放后掌声还持续在二十分钟以上的纪录。真的,如果你没来,你真的体会不到一个中国人身在他国这种自豪的感受,我很幸运,我真地感受到了这种体会,无法用语言去表达。”文中还对这一未被吉尼斯记录在案的纪录进行了详尽描述:“三十分钟,整整三十分钟,《十面埋伏》播放完,黑暗的影院一下变得灯火辉煌,在场的观众全体起立,雷鸣般的掌声超过二十分钟,我一直看着手机上显示的时间,心里暗暗喊着倒计时。”但据在场华人事后回忆,影片字幕上翻时,影院才想起零星掌声。
《十面埋伏》海报、剧照
后来,《南方周末》记者李宏宇对此事进行了揭露。“出国采访,知机会之不易,省钱并不是有什么崇高的目的,只是因为若预算低廉,报社集团会更容易批准。国内一些报纸,有由某部中国参展影片包下记者差旅费前往电影节的,也有直接由版面拉三五万元‘赞助’的。相比之下,我毫无‘卖身’感,不必昧着良心写‘观众起立鼓掌,持续26分钟’。”
《十面埋伏》的预算较《英雄》小了很多。前者预算为1亿元。由于《英雄》让中国观众对这部后续作品丧失了期待度,《十面埋伏》的中国全国收入仅为1.35亿元,与预期的3亿元票房相去甚远。该片美国表现同样欠佳。美国票房仅为1,100多万美元,全球总票房9,286万美元。由此可以看出,打着“<卧虎藏龙>后传”的“中国国产大片”颓势已经显露,单纯以肤浅的形式主义生产大片的模式让“中国大片”在海内外的市场渐渐缩小了。
2005年,陈凯歌的《无极》又以极大的声势在中国开始了宣传。这部大片预算足有4,300万美元,堪称中国影史之最!这部影片除有日韩的国际卡司外,还有许多特效。影片在四川全国首映时,当地有关部门下令媒体不得在那段时间刊登“负面宣传”。陈凯歌、陈红夫妇还独创了“冲奥”口号。一时之间,关于该片有十足把握问鼎奥斯卡的传闻也被官方媒体炒得甚嚣尘上。但这些缺乏实力本身为依托的“脑白金”式纯广告上演多次后,显然已经失灵了。
《无极》海报、剧照
《无极》片方无法操控的美国媒体对这部影片的评价直言不讳。《综艺》的罗伯特·科勒说,“即便是魔幻片,也需要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圣保罗先锋报》的克里斯·休伊特评论说,“<无极>的视觉效果惊人(在这类影片中草木鲜花总是盛开着),但被口吃般的剧情和劣质的特效给糟蹋了。”欧洲媒体则评价该片为“动画片”。《无极》的美国票房只有区区66.9万美元。
由于针对网民网络话语权同样无法做到预防和及时封锁,中国网友胡戈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名的《无极》的恶搞短片得以迅速传播。陈凯歌对代表草根的胡戈“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的评语及其信誓旦旦的官司让《无极》在中国的名声落至谷底。不过,《无极》最终的中国内地票房还是催出了1.3亿元左右。
由于影片质量下降,“中国国产大片”在海外的市场渐渐衰落。2006年6月,冯小刚为自己正名的艺术尝试——《夜宴》上映了。这部影片同样有着华丽的视觉效果、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等幕后工作成果,但台词也出现了整体风格不匹配的情况,而且十分严重。这样虽然会引发观众笑场并带来一些话题,却让这样一个有着莎士比亚戏剧风格的严肃题材剧情片沦为一个笑话。
《夜宴》剧照
不过,《夜宴》开了中国电影制片业的一个先河。那就是片方可以通过担保公司向银行贷款来筹取资金。后来这种贷款方式发展到了“版权质押贷款”。2007年的《集结号》资金就是这样筹措的。冯小刚终于可以不用在电影里煞费苦心地为某品牌的手机安排特写。
《集结号》剧照
不管怎样,“中国国产大片”已经开始触底。但是,反弹的时刻很快来到了。(Mr. Olympia/文,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