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发狂】守得云开见月明——中国电影60年(8)

(2009-09-21 09:48:52)
标签:

守得云开见月明

60年

《英雄》

中国电影

张伟平

olympia

电影发狂

娱乐

分类: 电影也疯狂

【电影发狂】守得云开见月明——中国电影60年(8)五、中国国产大片的霸权

1994年后,中国电影人看到了“进口大片”的威力。每年“进口大片”数量不多,却能够占到中国内地票房的50%以上。这类电影“往往跟大导演,大卡司,大宣传,大场面联系在一起”,因而被中国电影发行机构宣传时称为“大片”。外国制片商、中国电影代理公司和中国院线都从中获得了丰厚利润。正是此时,中国电影创作者从威胁中看到了商机。

 

最早执导真正意义上“大片”的中国导演是陈凯歌。陈在1998年的时候执导了耗资8,000万元人民币,中日联合制作的《荆轲刺秦王》。该片虽在日本获得了8.2亿日元的票房,却在中国内地这个主要市场惨败,最后以巨额亏损收场。

 

2000年,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真正开启了华语大片的时代。武侠题材的《卧虎藏龙》成本仅有1,500万美元,却在全球范围内进帐2.28亿美元,还捧走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李安的成功让中国导演看到了中国国产电影商业化前途的方向。

 

2002年,张艺谋和投资人张伟平在对市场观察良久后,重拳推出了大手笔的武侠大片——《英雄》。这部影片耗资不低,有着明星卡司和《卧虎藏龙》的影子,满足了外国电影发行商对同类题材影片的渴望。在中国国内,这部影片受到了“国宝级”待遇。《英雄》不单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首映,且全国其他电影不准同期上映。美中不足的是,该片不仅叙事上存在漏洞,人物塑造上也苍白无力。由于定位偏于西方,所以影片重在写意,忽略了中国观众的感受。加上影片宣传时被捧得过高,与观众心理定位形成了反差。因而该片虽然票房出色,在中国内地口碑却并不理想。

 

【电影发狂】守得云开见月明——中国电影60年(8)

《卧虎藏龙》美版海报

 

据张伟平介绍,《英雄》的投资额是3,000万美元,创下2.5亿元票房,上交了750万元的税和2,000万元的电影基金。截止到公映前,其海外音像版权卖出了1,000万美元,相当于影片总成本的1/3;国内音像制品版权卖出1,789万元天价;国内广告及小说、邮票、漫画版权转让等收入远超过1000万元;甚至该片广州首映礼的冠名权也卖出了100万元。另外,《英雄》片方以2,000万美元左右的价钱将该片欧美发行权卖给了米拉麦克斯。《英雄》在美国的票房是5,358万美元,成绩不能跟《卧虎藏龙》相比,却也值得骄傲。

 

尽管《英雄》一片在中国内地口碑不够理想,却对中国电影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正是这部影片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和“大片”模式。在中国国内,《英雄》投资方用了很多极端的拍摄和营销方式:第一次汇集香港、台湾地区和内地的明星大腕、第一次拍卖音像版权、第一次包租公务机宣传,第一次拿出1,000多万元做轰炸式宣传。在海外,借《卧虎藏龙》掀起的东方风潮,《英雄》海外总票房11亿元,一下子激荡起中国投资人拍大片的热情。《英雄》的成功确定了中国大片走向。自此,电影市场上民间资金涌动,“大片”密集。

 

【电影发狂】守得云开见月明——中国电影60年(8)

《英雄》美版海报

 

也是在2003年,广电总局颁布《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在这部被誉为“开禁令”的《规定》中,电影制作、放映环节基本放开,发行环节则大幅开放,鼓励境内国有、非国有资本(不含外资)与现有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合资、合作或单独成立制片公司,民营影视公司终于获得了和国营制片厂一样的身份。

 

该规定从2003121日实施,但民营制片公司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主力。当年民营资本投资电影96部,占全年140部国产电影的68%。当年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有近80%是民营公司参与发行创造的,《英雄》2.5亿元票房显然为蜂拥而入的民间资本提供了一个暴利的想象。随后,大量风险投资也进入了这一领域。(Mr. Olympia/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完,待续!
 
注:原文发表于Tom网,标题为《梦想与变迁——中国电影60年》
 
作者曾任某娱乐杂志副主编。旅居欧洲,著作不断。
 
专题页面:
 
点击进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