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狂】《我为钱疯狂》——因美国主旋律之名打劫

标签:
影评电影我为钱疯狂主旋律妮娜美国mr.olympia电影发狂娱乐 |
分类: 因克林影评屋 |
我喜欢看偷天大盗题材电影。这类影片够刺激,也不会降低自己智商,能够满足我对一流科技的好奇心。这几年好莱坞此类影片产量下降,暴力打劫的片子多了起来。大概由于战争的缘故,好似“越战”和“海湾战争”时代的又一轮回,电影也都奔了血腥去了。这两年看的比较过瘾的银行盗窃电影是黛咪·摩尔和迈克尔·凯恩主演的《天衣无缝》。可惜影片主演的平均年龄已过半百,这部影片最终仅以电视电影形式放映。倒是这部同类题材的《我为钱疯狂》甚是热闹,在让人叹为观止之余,还向其他国家普及了美国法律。
《我为钱疯狂》的主角是三个落魄的女勤银行勤杂工。这样的“三人行”组合并不新鲜,本片女主演黛安·基顿2000年的时候就主演过同类影片《挂线情未了》。这部影片的叙事结构倒是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影片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形式。这样的形式一下让片子有了三层时间点。一是销赃,二是审讯,三是过去进行时。这样的结构很有纪录片的感觉,让故事像洋葱一样被一层层揭开。
我身边许多人会从社会的方向,以及统治阶级的立场去看待一些娱乐问题,经常问我,好莱坞电影常以江洋大盗做主角,是不是会带坏小孩子?败坏社会风气?其实这样的疑虑我也曾有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眼界的打开,渐渐明白,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我们看到,片中布里奇特、妮娜和杰基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普通人。她们文化不同,出身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却都在为生计发愁。从片中对妮娜儿子转学时,校长十分现实的冷嘲热讽便可看出,事实上美国的福利待遇确实逊于欧洲国家。也就是说,正因生活无从依存,这三个人才会为生计奔波,做最辛劳的工作。她们走上犯罪道路并非因为本性邪恶,而是出于有情可原的生活所迫。
片中银行的管理体系也是一大主角。我们看到,这家联邦银行并未对员工进行反复洗脑,达到令其“守身如玉”的目的。主要一个原因便是,洗脑往往是不管用的。所以美国人更信任体制。也就是说,他们相信,只有严密的监管体制,才不会有人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所以我们看到,出事以后,片中最哆嗦的居然是那个银行主管。
那么,既然美国人信奉“人是靠不住”的,那他们就会事先假定嫌疑人有罪吗?显然不是这样的。美国的法律奉行的是“宁可放过一千罪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正因如此,我们看到美国司法最看重的便是证据。有了证据,一切都好说话。没有证据,对不起,即使嫌疑人“供认不讳”,法律上也是无效的。因为很多“供认不讳”是建立在滥用私刑的基础上的。所以,片中三位罪犯在调查局前来捉脏的时候做的不是逃跑和抵抗,而是销毁证据。
可以看出,三个女人的盗窃行为有着她们的“道德正义”。布里奇特得到了美满的家庭,得到了稳定的生活来源,拾回了朋友们的尊重。妮娜有钱支付儿子学费了,可以展开新的生活。杰基的生活不再窘迫,可以和男友摆脱赤贫现状了。于是,观众们会在不经意间同情主人公,甚至暗地为主人公加油喝彩。于是,有人担心,这样会造成不良影响。可事实恰恰相反。
我们知道好莱坞不受美国政府干预,完全服从经济规律走。这样一来,票房便起了绝对的话语权。电影院里可不分自由派和保守派。观众都是上帝,想赚钱,就得讨好上帝。但这个尺度必须拿捏得当。也就是说,既要让人大跌眼镜,又得大体上“道德正确”,“政治正确”。于是,三个女人忙活一通后,调查员出现了。三个女人在遭受一顿吓唬后知道了贪婪的下场,于是发誓,从此金盆洗手。
这样的结局显然讨好了保守派和许多父母。但这个结局并不新鲜刺激。所以故事走到结尾,还留了一点惊喜。这个最终结局显然是各方人士都会满意的。三个人既受到了教训,又有了迈向新生活的意外资本。这便是美国式的“主旋律”吧,我想。
服从经济规律,尊重观众感受,也是一种民主。或许这可以被定义为“经济民主”。这种方式的“主旋律”想必会比行政干预钳制来得科学。(Mr. Olympia/文,转载请注明《电影发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