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发狂】好莱坞现存几大片厂?(上)

(2009-04-03 22:22:22)
标签:

电影公司

雷电华

派拉蒙公司

拉斯基

好莱坞

电影发狂

mr.

olympia

娱乐

分类: 电影大教堂

【电影发狂】好莱坞现存几大片厂?(上)我们常像说中国有“八大菜系”一样说好莱坞有“八大电影公司(片厂)”。但事实上,经济有其生态规律,物种并非一成不变。就像雷曼公司倒闭一样,好莱坞电影公司也是在不断的收购并购和关门倒闭中完成大鱼吃小鱼的生物链和物竞天择的。所以,中国人常说的好莱坞“八大”早就过时了……

 

在探讨好莱坞究竟有“N大电影公司”之前,我们先来澄清一个概念,看看什么是大电影公司(Major film studio)。说起这些大电影公司,在长期竞争中已经枝繁叶茂,因而很有巨无霸的范儿。光这几家大电影公司制作发行的影片就足足占据了美国和加拿大全部票房的90%之多!当然,这些票房不单单来自几个大电影公司。大电影公司旗下有子公司。这些大电影公司的普遍特征是都有财团背景,都有着几十年的悠久历史,每家公司占据北美票房的分量举足轻重。

 

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N大电影公司”,所以在揭开谜底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不同时期的“N大电影公司”。

 

【电影发狂】好莱坞现存几大片厂?(上)大片厂的崛起

大电影公司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逐渐形成的。1909年,利欲熏心的爱迪生正在为垄断电影版权而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斗争。让人摔碎下巴的是,这王八蛋居然告赢了N个官司中的一个,最终创造了带有托拉斯性质的电影专利联盟公司。这个专利联盟公司由九家美国电影公司组成,“意在取缔独立影片制作者和全美1万个独立电影放映场所。”尽管此举未能形成绝对垄断,却间接让纽约成了美国电影制作的大本营。

 

正因爱迪生这个守财奴的穷追猛打,才有了此后许多电影人为躲避专利费跑到荒凉的加州地区拍片一事。继而,好莱坞这块不毛之地成了电影人的乐园,并在几十年后成了美国电影工业的中心。当然,这是后话。

 

1912年,美国政府终于开始了对托拉斯进行整顿,垄断行为这才被制止掉。同年6月,拥有独立电影公司(IMP)的卡尔·赖默尔(Carl Laemmle)联合其他几家制片公司,成立了一家名为环球的公司。到了年底,环球公司已经开始在洛杉矶的两家重要电影公司进行拍片了。这标志着好莱坞第一家大电影公司的诞生。

 

【电影发狂】好莱坞现存几大片厂?(上)1916年,好莱坞第二大电影公司诞生了。阿道夫·楚柯尔将自己创建的名演员影业跟杰西·L·拉斯基公司加以合并,成立了名演员-拉斯基公司。该公司旗下影片由一家名叫派拉蒙的公司发行。后来名演员-拉斯基公司又跟派拉蒙公司进行了合并,将公司的名字彻底换成了派拉蒙。旋即,环球公司的霸主地位被派拉蒙公司盖过。派拉蒙公司成了好莱坞头号电影公司。

 

还是1916年,威廉·福克斯把自己创办的福克斯公司从美国东部迁到了好莱坞,并开始拓展公司规模。

 

1924年,迈特罗影业、高德温营业和路易斯·梅耶制片公司合并,成立了米高梅公司(MGM)。

 

1928年,好莱坞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此时的好莱坞开始有了两大电影公司,分别是派拉蒙公司和拥有美国最大院线的洛斯公司(Loew’s Incorporated)。洛斯公司当时是米高梅公司的发行公司和母公司。当时其他三个规模可圈可点的电影公司分别是福克斯、环球和First National(1917年成立)。

 

随着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乐手》的成功,成立于1919年的华纳公司很快从一个小制片公司一下跻身于大电影公司行列,并于1928年吞掉了First National公司。

 

【电影发狂】好莱坞现存几大片厂?(上)好莱坞黄金时代

通常,业内人士将1928年~1949年列为好莱坞的黄金时代。1928年末,美国无线电公司创立了雷电华电影公司(RKO),标志着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到来。1949年,美国联邦饭垄断法出台,派拉蒙公司斩断了与剧院链条关系。这则标志着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终结。

 

人们通常认为在这个历史时期,好莱坞有“八大电影公司”。实际在这“八大”中,只有五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巨无霸,也就是美国人常说的“五巨头电影公司”。其余三个则规模不大。这五家电影公司分别是米高梅、派拉蒙、福克斯、华纳和雷电华。

 

人们衡量这些公司的规模有一些参照标准,大体上参照的是这些公司的所有权,发行部门,旗下院线规模,旗下签约明星规模和幕后人员规模。

 

其余三家一般被称为“三小电影公司”,或是“三小强”(Major-minors)。这三家电影公司分别为环球、哥伦比亚和联艺公司(UA)。有趣的是,这三家公司都成立于1919年,按资历看不浅。前两家公司未能跻身“五巨头”,是因为他们自己旗下院线不多。联艺虽然有院线,也制作过一些成功的作品,但这家公司主要是搞发行的,捎带脚给独立电影人贷款拍片。尽管这三家公司规模不大,却不容小觑,因此人们乐于将它们与“五巨头”相提并论,并称“八大”。

 

1930年代,这“八大”平均每年生产358部电影。到了1940年代,其中四家规模最大的电影公司渐渐摆脱了B级片的生产模式,敢于尝试大成本影片了。这样的好处是影迷过瘾了,坏处则是电影公司钱就那么多,拿拍N部影片的钱砸了一部,产量自然下降。所以1940年代,这八大公司的年均产量降至从十年前的358部降至288部。

 

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显著特征便是这几大电影公司经营的稳定,以及这些电影公司占据了全美票房的主导地位。1939年,即好莱坞黄金时代中期,“五巨头”电影公司占据的市场份额很多,从22%(米高梅)到9%(雷电华)不等。“三小”电影公司则占7%左右。加起来的话,这“八大”电影公司的票房占了整个市场的95%,其他小电影公司全加在一起才占了5%的份额。

 

即便十年后这一局面在“五巨头”中依旧没有任何变化。只是“三小”中,哥伦比亚的票房份额提高到了8%,联艺降至4%。此时“八大”占了整个市场的96%。(Mr. Olympia/文)
 
(注:文中四张图片分别是现在的中国大戏院,1885年的好莱坞,1907年的好莱坞和1922年的好莱坞)
(未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