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咱都经历过,或多或少而已。
如今,广大群众参加大会的机会是大大减少了,但家家户户打开电视机,却天天在“看会”,能说那些重要的会议与百姓无关?至于单位首脑、职场白领、专家教授,特别是党政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这“会”那“会”是断少不了要亲自出席的!
会场犹如一个强大的“引力场”,在预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把一批批特定的人员吸聚于一堂。会场又如一个剧目变幻的舞台,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场。会场还如一个斑斓的万花筒,折射着人生的形形色色。
你还记得小时候常唱的一首童谣吗?——“落雨啦,打烊啦,小巴拉子开会啦!”
那你还应记得常听的一首歌:“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
就这么着,与“会”相伴,一路走来,你肯定记不清自己曾参加过多少个会议。
在会场,你通常是一名“观众”——
步入会场,除非必须对号入座,你往往尽量往后、靠边就座,这一点与看电影、看演出、看比赛不同,为的是便于中途跑出去接听手机、上洗手间、抽烟伸懒腰,甚或“溜号”去完成更重要的任务、“跑场子”去参加另一个重要会议。
会议开始了,你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了台上就座的领导和来宾;你非常专注地聆听着领导的重要讲话;你走笔如风“沙、沙、沙”地记录着重要内容;你认真地阅读着会上所发的相关材料……可是,渐渐地、渐渐地,你感到力不从心了、注意力涣散了;你的思绪已经“脱缰”,逸离了正襟危坐的身躯,飘向远方……
会议还在进行中,你强迫自己的思绪返回眼前,却发现领导还在不知疲倦地念着稿子,也不知已经讲到第几个“大点”的第几个“小点”的第几个方面了;或者已换成别的人在作交流发言、表态发言……这时,你觉得腰酸了、颈僵了、耳烦了、手软了、上下眼皮打架了、上腹空了下腹胀了、烟瘾上来了,你再也坐不住了!
好不容易听完了内容丰富却似乎啥也没抓住的那些个报告、讲话,在主持人吃力不讨好的“再强调几点”之后,终于迎来了“暴风雨般”的掌声,会议圆满结束!
在会场,你有时有机会登台当“演员”——
这当然是很不错的机会,上主席台就座,或者上台站着发个言,露个脸,出个镜,过把瘾,何乐而不为?但如果老是轮到坐主席台,其实也是蛮烦的,这你肯定比我更有体会。当“演员”只是一个比方,不过我倒觉得很贴切。你想,会议议程是早已定好的;台上座次是按规则排定的;讲话的稿子是别人给写好的;讲话的内容一大半是套话、空话,而台下人爱不爱听,你心中是有数的……
那么,担任会议主持人总该不错吧?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简直就是导演,多棒!不过也未必,依我看这差使也挺没劲儿的:介绍了一大堆领导的大名和职务,就是没人给你介绍介绍;领导讲话前你要带领大家“热烈欢迎”,领导讲话后你要硬着头皮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非常精彩的、很有指导意义的讲话”;对领导讲话的要点你还要归纳一下,其实是再啰嗦一遍;你还要照例“再强调几点”,布置一下回去如何贯彻好本次会议的精神。当然,这些也都是别人事先给写好的。
不少时候,你端坐台上,但嘴巴却没有任务,人又不能随意动弹。摄像机镜头扫过来了,还得强打精神、一脸庄重,那就更惨啦。
在会场,你的任务也许是“剧务”,忙碌于台下幕后——
这就是搞会务,围绕开会做好一系列服务工作,当无名英雄。起草会议文稿和相关文件;发出会议通知;印制会议材料;布置会场;安排后勤服务;落实宣传报道;如有大型授奖仪式则要准备奖品并进行排练预演;然后就是会前报到,包括逐一联系提醒上主席台的各位领导,因为他们会议太多。总之,要做的事很多,必须不厌其细,不厌其烦,“细节决定成败”,功夫就在场外。当你参与完成所有准备工作之后,便会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静候会议正式开场,直到主持人宣布“会议到此结束”,这颗悬着的心才算“回归自然”。但也难说领导是否“非常满意”,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认真总结本次会务工作的经验与教训之后,你又将以更高的要求去迎接新的办会任务。
常言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人在会场,同样身不由己!
你看,各级、各部门领导,会议的日程排得有多“挤”。大家拎个包包、端个杯杯、夹个本本,穿梭奔走,半天跑三个场子也是司空见惯。这真的太忙啦、真的太累啦。于是,开会时有人就打起了瞌睡,可新闻记者偏是不依不饶——拍照曝光,会风真差!于是,有人只得派人代班开会,有人只得会中早退“跑片”,有人实在分身无术又无“兵”可派就只好干脆缺席,可台上领导急了:“这会还怎么开呀?”——批评、通报,好好整顿会风!
真让人搞不清,究竟是谁搞坏了会风?
用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工作,什么都是“一把手负总责”,什么会议都得领导亲自到会。这让人家怎么吃得消?这“会风”怎么好得了?
会议啊会议,为会所累、所苦、所无奈——却又主动或者被动地制造会议——同时又再抱怨为会所累、所苦、所无奈……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是个怪圈,是个很难破解的怪圈!
试问:会议是与非,谁解其中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