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史随笔 |
乌镇老街
古镇·古镇文化·古镇文化的传承(一)
展开“杭嘉湖苏”区域地图,众多小圈小点似繁星般呈现眼前,那是江南大地上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城镇的高比例缩影。不少熟悉的地名,背后都隐含着可圈可点的史章和精彩动人的故事。时光的年轮赋予它们“古镇”称号,而别具一格的风格特色则使古镇成为现代人们慕名而至的观光胜地。古镇给后人带来了太多的“实惠”:引人入胜的无穷魅力、令人自豪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让人心跳的旅游收入……然而我们深深感悟到,古镇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于此。为了加快建设文化名市、打造人文桐乡,需要寻溯传统文化之源、延续人文精神之脉,进行承前启后的思考和实践,于是我们的视线便情不自禁地投向那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江南水乡古镇。
(一)
在空间上,市镇分布及发展的地域差异很大。长江三角洲南翼、杭苏之间,环太湖靠运河,广袤肥沃的大地、丰沛的水利灌溉、相对的风调雨顺、便捷的水陆交通,让这一带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南北朝隋唐以降,北方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逐渐南移,南宋偏安江南,促进了太湖流域苏杭之间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稳定的粮食生产奠定了该地的经济地位,“苏湖熟,天下足”成了当时流行的民谚。除了种粮,在杭嘉湖苏这片“百花地面”上还普遍兼营品种繁多的经济作物。由于经济作物收益丰厚,进入明清后,当地的传统耕作日益为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经营所超越,农家的自然经济开始渐变为以商品生产与市场交换为特点的经济模式。当日益丰富的农副产品需要专业加工成为商品并投放市场,部分农村劳力从农业生产脱离出来另谋生计之时,农副产品加工场所、原料和劳动力交换场所、商品流通的市场网络就成为必需。某些交通便捷、易于货物集散的居民集结点和集市,便因此得以迅速发展,逐步壮大成为发挥区域经济集聚和辐射作用的一个个工商业市镇。那些曾为屯军之地、驿站税关或官衙驻地、世家大族集居地的传统之镇,也因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而变轨,走上勃兴之路。乌镇、濮院、石门、硖石、南浔、双林、练市、塘栖、王江泾、王店、盛泽、震泽、同里……等著名城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们身边的乌镇、濮院、石门等著名古镇,其发展足迹就是上述大背景的经典演绎——
乌镇,这个春秋吴越边境屯兵戍边之地,唐代建镇,宋代起由乌、青两镇“双子并立”而成的特别古镇,地处江浙两省、嘉湖苏三府错壤之地。凭借着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和周边乡村的丰富物产,形成并发挥了商品集散、手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信息传递、促进农副业特色化商品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等一系列经济功能,成为杭嘉湖苏区域经济的重要枢纽。史料表明,经过历代发展积累,至明代乌镇已是“百工之属,无所不备”的手工业专业市镇,附近农村的农副产品大量集中镇上进行加工,形成了丝织业、棉织业、染作业、铁冶业、竹器业、榨油业、造船业、粮食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等门类齐全的专业行当和作坊。乌镇更是一个“百货骈集”、“商贾云集”的典型商业市镇。镇上店肆商行林立,商品充溢,生意兴隆。贸易主要以桑叶、蚕茧、生丝、丝织品等为大宗,兼及其它。活跃的商贸活动还伴生了信贷与典当业、保护商人利益和协调业内关系的同业公会、客商的地域性会馆、“灵市面”谈生意和茶馆酒肆……乌镇镇区规模也因此不断扩大,明代中后期,超过了湖州、嘉兴府城,更在桐乡县城之上。进入清代后规模更趋宏大,“乌镇纵七里,横四里;青镇纵七里,横二里”,“名为镇实具郡邑城郭之势”。人口规模则“市井数盈于万户”,“烟火万家”。成为当时星罗棋布的江南水乡市镇群体之“魁首”。
濮院,北宋时的一个小集市,因宋室南渡后皇亲国戚濮氏择居而得镇名,经数代经营渐成规模。濮院一带素为蚕桑之乡,在濮氏家族大力倡导下,“树桑蚕织,轻纨素锦,日工月盛”。元大德间濮氏设四大牙行,“收买土绢,以待四方客贩”,客商称其所卖之绸为濮绸。明万历年间,得益于丝织技术的改进,濮绸生产无论数量、质量均比以前更胜一筹。质地细密、柔软滑爽、色彩亮丽、耐穿耐洗的濮绸,与当时的杭纺、湖绉、罗缎合称为江南四大名绸,不仅远销海内外,而且成为朝庭贡绸。优质产品引来无限商机,也给市镇的发展注入了更大活力。声声盈耳的织机奏鸣、日出万绸的物流吞吐、商旅往来的匆匆身影……熙熙攘攘之间,市镇规模扩大了、功能齐全了。至清代康乾盛世,更是“近来风气学苏州,热闹真如大码头,南北两京十三省,满装行李置花绸。”凭借不凡的实力,濮院跻身于当时“江南五大镇”行列。
石门,京杭大运河畔的悠久古镇。春秋时垒石为门的吴越边界要塞,隋唐以来的漕运动脉、驿递要津。唐设石门驿;宋置赡军监库廨,榷酒务;元设巡检司,设市。优越的自然禀赋和交通条件,激发了石门周边农村蚕桑、棉麻、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业迅速发展,镇上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也因此繁荣,至明代就发展为“民物阜番,贸易尤盛”的富庶之地。史料记载,明万历时石门一镇仅油坊就有二十家,从外地雇佣的榨油工人就有八百余人,成为当时闻名江南的榨油业基地。全镇居户数千家,人口逾二万。除榨油业外,石门又以出产优良桑种而闻名,是浙北平原的桑叶交易中心。同时,缫丝、丝织、棉织业和粮食集散转运亦相当发达。以至“舟车驿骑全夜不息,官舫贾舶皆泊于此,每至傍晚,沿河帆樯林立”,成为运河沿岸的工商重镇。入清后,康熙、乾隆都有南巡之举,石门地当苏杭孔道,故为圣驾南巡必经之地,因此设有南巡大营,康熙、乾隆下江南均在曾此驻跸。旺盛的人气更助长了该镇经济的兴发。
正是这样一些“大镇”、“名镇”,与周边规模不等的大批小集镇一起,构成了当时杭嘉湖苏地区密集发达的城镇网络和功能齐全的市场体系,向上承接大中城市,对下辐射带动广大乡村,成就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令人瞩目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并为后世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