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暮秋的雨(发表于11月20日《张家口日报》长城副刊)

(2021-11-20 16:18:19)
标签:

文学/原创

我记录

文化

分类: 欢乐散文

暮秋的雨


暮秋的雨(发表于11月20日《张家口日报》长城副刊)

 http://szbk.zjknews.com/shtml/zjkrb/20211120/vA4.shtml


暮秋的雨与春雨毕竟是不同的。虽然从雨的疏密、急缓、轻重、声态来看,似乎与春雨无异,但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古人和我们一样,对秋雨与春雨的感觉和情感是非常明了的。

其实反过来想一想,雨大概也很无奈,只是因为降临的季节不同,便呈现出不同的情态,得到不同的评价。看来,“出身论”不仅人类社会有,自然界也没有完全免俗。可再深入细想,或许鞭子打在自然界这里,说到底还是人类的一厢情愿。自然遵从天道,风霜雨雪,适时而发,并不会有我这样的胡思乱想,说到底还是人类自己多愁善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很难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春之时,大地回暖,万物萌发,一切都向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人自然会受到感染,即便“楚泽苍茫春雨冷”,也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秋天就不同了,正是万物萧条,气温骤降,前边横着一个漫长的冬季,这时候下点雨,还是绵绵不绝的雨,心情低落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暮秋,一开始便被一场雨占据。这雨还非常缠绵,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整整下了三天三夜。那天早晨,雨暂时停了,于是一路向南,想去看一看山里的景致。哪知前脚进山,雨后脚就赶了过来。好在并不大,没能阻挡我们的脚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盘旋而行,竟然发现进山的人还真不少,有许多还是外地的游客。再次近距离地靠近大山,看雨中的山景,虽然有雨随行,不能尽兴地游玩,但与在家中宅着比还是感觉很好。人啊,其实说到底还是自然之一分子,虽然感情丰富,多愁善感,但如果真远离了自然,游走在水泥丛林中,跻身于单位的藩篱里,或许可能得到金钱、地位、名誉,可能会得到各种欲望的满足,但终是难以体会到真正的身心的快乐。所以我们还是要多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涵养一颗自然豁达善良的心。

这场雨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是气温的下降。即便上午,呆在办公室里,开上小太阳,依然感到生冷格清的。家里就更不用说了,换上厚服,也依然感觉冷,想着供暖尚早,真不知这么长的时间该如何度过。与往年相比,今年明显冷得要早。或许就来自于月初的这场秋雨的功劳吧。自然万物,任何一个单独的物象或事件其实都不是孤立的,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我们身边的一场雨或雪,或许就来自于太平洋上的一场台风或西伯利亚的一次寒流。而一个季节的冷暖可能便因为一场雨或雪的降临。因而,暮秋之雨绝不是个孤立的事件,它可以引起一系列反映。大自然也是善于排兵布阵的,所有的环节都紧密关联,无一疏漏。当然,我绝无苛责自然或雨之念。自然界的运行或许有其规律,这也是人类苦苦求索的,但许多时候却是杂乱无章的,就像人有时会神经质一样,自然也一样,你不要希望它总是中规中矩。你把一千种饮品倒在一起,你能说得清它的味道吗?影响自然的因素何止千万,因此自然永远是神秘难以把握的。作为人来讲,坦然接受自然的任性,顺势而为,改变自己的心境,内心或许才可得到大自然。

天一冷不光人感触深,树木也是如此。那天去野外,也没有看到树们像往年那样的多姿多彩。虽然有一些杨树的叶子焕发出金黄的色彩,但许多树叶都掉了。不是我们来得晚,而是它们过早地飘零了,颜色还是绿的。玉泉寺的一棵椿树更凄冷,绿绿的叶子掉了一层,明显是昨晚冻掉的。公路边的白杨树也一样,一场风后,地面铺起了一层冻干的绿叶子,走上去,咔擦咔擦得响,竟让人不忍下脚。想一想往年秋季,这些树叶都是先在树上变黄,而后自然飘零,落在地上仍是韧韧的,柔柔的,那种感觉真好。

那场暮秋之雨早已过去,但影响仍在,它是要我们更久地记住它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