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率(PB)是指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比值。托宾在1997年所著的《货币、信贷与资本》中指出,q是指市场价值MV与重置成本RC之比,q=MV/RC。当q>1时,说明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企业的重置成本,股票价值被高估,套利空间形成,逐利性会使股东抛售股票,进行实物资产投资,企业将减持股票、发行更多的股票或者重组上市,资金将从金融市场流向产业市场;当q=1时,金融市场和产业市场的套利空间将消失,资本将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q<1时,表示企业的重置成本高于企业的市场价值,价值被低估,资本将更愿意投资金融产品,企业将继续持有股票或者对其他企业进行股权兼并。该套利机理决定了q值向均衡值回复的特性。但在实际中,一方面由于重置成本RC没有考虑企业的商誉、竞争力、资源垄断、管理优势等因素,另一方面由于股票投资的分散、小额等便利性以及流动性等,实际的q值的均衡值通常是大于1的,不同经济体的q值通常也不尽相同。由于企业的重置成本很难计算,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多用账面价值来代替重置成本,q值就变成了市净率。市净率作为估值指标的主要缺陷为该指标是基于企业账面价值计算得到的,而不是真正的重置成本。
市盈率(PE)是指市场价值与净利润之间的比值,表示企业盈利状况不变,且利润全部作为股利分给投资者,投资者以现价买入股票多少年能收回成本。市盈率(PE)作为估值指标主要存在如下缺陷:(1)利润可能计算得不正确,容易被操纵;(2)利润非常不稳定,波动幅度通常较大;(3)当利润暴涨或暴跌时P/E会给出不准确的估值;(4)目前还没有经济理论告诉我们P/E的正常值应该是多少;(5)P/E的时效性问题,股票市场往往是经济的先导指标。
P/E高时不一定不值得投资,如周期性行业在景气低谷时,虽然其股价已经很低,但是其利润非常之低,处于微利状态,P/E非常高,市场对这些行业非常悲观,但此时往往孕育着投资机会,因为企业盈利水平此时非常低,盈利水平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1932年的美国股市就是这种情形,使用P/E很可能错过了美国股市近100年来最好的投资机会。P/E低时不一定值得投资,如周期性行业在景气顶部时,股价虽然较高,但是利润很高,P/E可能比较低,市场往往对这些行业非常乐观,但此时往往应该规避周期性行业,因为企业盈利水平处于最好时期,企业并不能维持目前高水平的盈利能力,企业随后的盈利表现非常有可能大幅下降,如我国A股市场上2007年的有色金属行业。
2007年9月30日,上证综指报收于5552.30点,A股市场的PB分别高达6.58,此时的PB远高于历史最高值5.31,PB显示当时市场估值较高,当时股市是非常危险的,投资者应该卖出股票,其后股市的走势也验证了PB的正确性。而PE指标给出的信号却不是这样,2007年9月30日A股市场的PE为57.09,位于历史平均值47.49附近,远低于历史最高值101.07,PE指标显示当时估值较为合理,而当时绝大多数研究员正是使用PE(包括动态PE,甚至PEG)来估值,许多研究员从而得出了股市还将继续上涨的结论。
2008年10月31日,上证综指报收于1728.79点,整个A股市场的PB为1.78,历史上仅有7.69%的时点其市净率低于目前值,持续低于1.78的最长时间为12个月,为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PE为14.32,为历史最低值。PB和PE指标均显示,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投资者应该买入股票,市场随后的走势验证了此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