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是国内空调的龙头企业,是目前的双巨头之一。截止2011年6月,格力电器的市场占有率约为25%,格力电器充分分享了我国快速发展的成果,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下面我对他做一个分析。
成长性: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
2002
|
2001
|
主营业务收入(百万)
|
60432
|
42458
|
42032
|
38009
|
26334
|
18265
|
13833
|
10042
|
7030
|
6588
|
净利润(百万)
|
4276
|
2913
|
1967
|
1270
|
692
|
507
|
421
|
337
|
297
|
273
|
销售净利率(%)
|
7.08
|
6.86
|
4.68
|
3.34
|
2.63
|
2.78
|
3.04
|
3.36
|
4.22
|
4.14
|
格力电器十年时间主营业务从65.88亿成长为604.32亿,共9.1倍,年复合增长25%。净利润从最初的2.73亿成长为42.76亿,共15.6倍,年复合增长31.6%。长期来看这两个增长速度都是非常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30%。但细分析发现净利润增长率比主营业务收入高出6个百分点,销售净利润率也是十年来最高,因此我们需要对各项成本进行考察。
收入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100.00
|
主营成本
|
78.45
|
75.26
|
80.26
|
81.87
|
81.74
|
81.42
|
83.49
|
82.43
|
79.20
|
78.10
|
营业费用
|
13.92
|
13.66
|
10.48
|
11.44
|
11.19
|
12.75
|
11.48
|
12.16
|
13.50
|
14.77
|
管理费用
|
3.27
|
3.69
|
3.02
|
2.29
|
3.05
|
3.21
|
2.94
|
2.68
|
2.53
|
2.40
|
财务费用
|
-0.51
|
-0.23
|
0.20
|
-0.03
|
-0.02
|
0.48
|
-0.27
|
-0.54
|
-0.48
|
-0.26
|
其他
|
-2.20
|
0.76
|
1.36
|
1.09
|
1.41
|
-0.64
|
-0.68
|
-0.09
|
1.02
|
0.85
|
净利润
|
7.08
|
6.86
|
4.68
|
3.34
|
2.63
|
2.78
|
3.04
|
3.36
|
4.22
|
4.14
|
公司主营成本相对略低于平均值,但营业费用略高于平均值,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不大,但是其他项中变化较大,2010年为-2.2%,对此我仔细查看了利润表,2010年国家对家电补贴比较大,格力总共获得22亿的补贴,这应当说是2010年销售近利率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考虑到2011年6月,家电补贴会退出,公司的利润会受到影响,虽然公司可以通过提价的手段做出一些弥补,但最终的效果难以估计,至少要考虑行业内其他厂家对提价的态度与用户对提价的接受能力。
盈利性: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
2002
|
2001
|
销售净利润率
|
7.08
|
6.86
|
4.68
|
3.34
|
2.63
|
2.78
|
3.04
|
3.36
|
4.22
|
4.14
|
资产周转率
|
0.92
|
0.82
|
1.38
|
1.49
|
1.58
|
1.44
|
1.08
|
1.21
|
0.98
|
0.95
|
权益乘数
|
4.93
|
5.17
|
4.16
|
4.54
|
5.02
|
4.70
|
5.23
|
3.82
|
3.89
|
4.01
|
净资产收益率
|
32.14
|
29.22
|
26.79
|
22.57
|
20.88
|
18.81
|
17.25
|
15.52
|
16.19
|
15.83
|
格力电器的销售净利率上升幅度较大,前面叙述了原因,主要是家电补贴所占份额较大。格力的资产周转率在家电行业中并不高,相比2005~2008年下滑的幅度较大,个人认为主要因为2010年应收款与预收款上升幅度较大,两项合计约占总销售额的20%,考虑到这个因素,格力的资产周转率会有所上升,权益乘数会有所下降,但还是会低于2005~2008年的水平。权益乘数虽然很高,但是这是这个行业的特点,并且负债主要由应付账款与预收款组成,贷款等所占比例非常低,这个数值我们不需要过度的担心。格力电器的净资产收益率在2010年突破了30%,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或许这会成为该值的极值,将来的ROE很可能比该值低,但纵观十年的ROE最低也有15%以上,而且最近5年都在20%以上,相信在将来ROE还会保持在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值上。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
2002
|
2001
|
经营净额
|
615
|
9449
|
368
|
2792
|
1732
|
773
|
135
|
139
|
735
|
-31
|
投资净额
|
|
-3092
|
-942
|
-1136
|
-555
|
-676
|
-554
|
-433
|
-108
|
-157
|
FCF
|
-1272
|
6357
|
-574
|
1656
|
1177
|
97
|
-419
|
-294
|
627
|
-188
|
格力电器现金流经营净额波动较大,这个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本身行业随着经济有一定的波动,导致现金流不均匀;二是可能因为格力需要占有市场率,与美的拉开距离,因此采取了一定的促销的手段,导致回款变慢。2010年与2009年相比,应收票据大幅上涨,由108亿变为220亿,这是导致现金流净额变少的主要原因。总的来说最近5年的自由现金流还不错,达到了70亿,但2010年自由现金流为负,这与上述原因一致。从该表可以看出公司的经营应该比较正常。
财务安全性: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
2003
|
2002
|
2001
|
流动比
|
1.1
|
1.04
|
1.01
|
1.07
|
1.01
|
1
|
1.02
|
1.13
|
1.16
|
1.19
|
速动比
|
0.87
|
0.9
|
0.8
|
0.7
|
0.58
|
0.68
|
0.67
|
0.93
|
1
|
0.97
|
格力电器的流动比与速动比在几家大型家电企业中处于中等地位。
行业的现状:
按照冷冻年的划分来看,2011冷冻年度全行业实现内销出货量5300万台,较上一年度净增1500万台,终端销量4919万台,同比增长幅度达到34.4%,创下历史新高。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与2010冷冻年度相比,2011冷冻年度国内空调市场销售量同比增长20.45%,销售额同比增长28.64%,国内重点城市空调整体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675万台。
全国零售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全国空调零售量接近1600万台,与2010年上半年相比,同比增长9%,零售额超过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与2010年同期相比,2011年上半年空调市场增速明显放缓。(以上为GFK推算)
从城市零售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空调市场零售量同比增长8%,略低于全国市场的增幅。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3点:第一,与2010年相比,2011年主要城市市场的销售结构发生了变化,变频空调逐渐成为市场销售主流,虽然与定速空调的价格差有所减小,但均价仍高出定速空调近1000元,无形中市场价格的上升对消费者购买产生了一定影响。第二,2011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持续走高以及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大城市消费者的信心指数有所下降。同时,2011年房地产成交量下滑和限购政策的出台,都对2011年空调城市市场的增长速度造成影响。第三,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主要城市市场对空调的需求已近饱和,而三四级城市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再加上家电下乡政策对农村市场的空调销售影响不断加深,使得主要城市以外的市场增长空间持续上升、增长速度略高于主要城市市场。
尽管2011年上半年全国空调市场的增幅有所放缓,但变频空调的增长速度仍有很大程度提高。全国零售推算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变频空调销量近700万台,占空调市场比重接近40%,同比上升近20个百分点。城市零售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变频空调销量比重已接近50%,市场份额同比上升超过20个百分点。
行业未来:
从目前看到的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白电这块预计2015年产值将达到1.5万亿,而2010年白电产值约为9600亿,年增长约为9.3%。
但从2012冷冻年的开局来看,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至今2012空调冷冻年开盘刚好半个月,两相对比之下,空调行业显得尤为“低调”。其中,大量增长的库存让企业忧心忡忡,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空调行业库存总量已达1620万台,较2010冷年的1225万台增加了395万台,增幅为32.2%,是2009年库存的两倍多;工厂及中心库库存与渠道商业库存均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库存的增加与各厂商大力建设渠道有关系,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供大于求。
另外,成本的上升也是空调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困难。
总的来说,未来是美好的,但道路并不会平坦。
格力的特点:
专一:格力秉承的是专业化的道路,在空调的道路上一坚持就是十几年。也正是这种专注让格力与其他的空调企业有了质的不同。
质量:在质量控制上取得的成就是其他企业难以达到的高度。为了控制质量,格力专门成立了一个筛选工厂,数百人的规模只负责对所有的零件进行筛选,保证整机的所有零件都可靠,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格力对质量的执着。据说,当其他品牌的空调返修率在%数量级,格力空调的返修率在千分之二以下。正是这种可靠的品质让“买格力=买品质”深入人心。
研发:分管研发的格力电器副总裁黄辉说过“最吸引工程师的是在中国你很难找到比格力更好的研发环境”。格力电器在研发上投入一直很高,2007年一年投入25亿。格力秉持专业做空调理念,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在低频控制、高效离心式冷水机和超高效定速压缩机上掌握核心技术。凭借技术优势,公司占据变频空调、中央空调和高效定频空调的制高点。格力空调很多标准要高于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正是这种在研发上的高投入保证了格力空调的高性能高质量。
品牌:品牌在空调行业既重要又不太重要。普通人在购买空调时很难清楚的知道几个品牌之间的差别究竟在哪,很多时候可能因为价格、促销等原因选择了其它空调。但从长期来说品牌还是很重要,像现在的格力在很多消费者心目中应当是高品质的代名词。
渠道:格力空调的渠道销售目前主要是通过自己的2500家专卖店来完成,专卖店直接面对格力在各地区的销售公司,销售公司再对格力空调总部负责。销售公司相当于格力电器的二级管理机构,价格及所有的渠道政策由格力空调总部制定并进行严格控制,不容许串货、私自降价等一切违背政策的行为,对此总部拥有绝对控制权。在当前情况下渠道并不是格力的优势,作为消费者购买空调这种电器往往都在国美、苏宁完成,很少有人首先想到专卖店。但是国美、苏宁这种经销商能力很强,他们有一定的定价能力,并且会占用资金,回款慢。而格力以前在专卖店上有定价权,并且往往是先收钱后发货,占用经销商的货款。所以对于国美、苏宁这种渠道,我认为是既合作又斗争。从实际情况来看专卖店的出货量要占到一半以上,这样既能从专卖店获得一些好处,又能以此向国美、苏宁争取更宽松的环境。
如果格力坚持走专一的道路,格力的品牌、质量、技术三方面的优势很难被同行业其他企业超越,渠道这一点有待观察。格力的渠道在同行业中是经营的比较好的,如果他的渠道被国美、苏宁代替,其他企业也很难幸免。因此渠道的影响应该是全行业的。总的来说格力有优势,但这种优势不是不可颠覆,比如有便宜的价格或者好的营销手段可能也能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所以我给了格力优势为较强的评价。
格力的竞争:
同行业:
空调行业企业众多,主要有格力电器、美的电器、青岛海尔、奥克斯、志高电器、格兰仕、春兰、TCL、大金、日立、三菱等等。但经过多年的竞争,空调行业已出现双寡头的局面。截止年初的数据显示,格力电器与美的电器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6%,格力电器略高于美的电器几个百分点。其他的品牌包括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都很低。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格力电器、美的电器与青岛海尔的相关情况。
首先看2010年三家企业的关于空调的销售数据。(数据单位:亿)(前三项为空调的数据,后面为公司总的数据)
|
空调收入
|
毛利率%
|
增长率%
|
利润率%
|
ROE
|
应收+预付
|
存货
|
应付+预收
|
资金占用
|
资金周转周期
|
格力电器
|
551
|
22.54
|
43.78
|
7
|
32.1
|
258
|
115
|
347
|
-26
|
11.5
|
美的电器
|
482
|
17.68
|
50.63
|
5.4
|
24.7
|
98
|
104
|
185
|
-17
|
13.1
|
青岛海尔
|
114
|
17.79
|
31.21
|
3.4
|
29.7
|
97
|
35
|
127
|
-5
|
1.7
|
从空调销售收入可以看出,美的与格力相差并不大,但海尔与双巨头差距越来越明显。2010年美的电器在空调领域增长幅度最大,格力电器增长率略落后,海尔增长率差距较大。2010年上半年美的在空调领域增长很快,销量曾一度超过格力电器,但下半年格力电器有所调整,重新回到第一的位置。重要的是格力还保证了一定的毛利率与收益率。相比之下,格力电器应收款远大于其余两家企业,这一点很有可能是调整的销售策略。格力的应付与预收账款都比较大说明格力对上下游的谈判力比较强,能占用上下游的大笔的资金,相比美的与海尔在预收款上就比较有限。
对比三家公司的杜邦分析。
|
销售净利润率
|
资产周转率
|
权益乘数
|
净资产收益率
|
格力电器
|
7.08
|
0.92
|
4.93
|
32.14
|
美的电器
|
5.42
|
1.77
|
2.57
|
24.7
|
青岛海尔
|
4.65
|
2.07
|
3.08
|
29.7
|
格力电器在毛利率与净利率上有明显的优势,毛利率高出5个百分点,净利率也能高出2个百分点左右,这在薄利多销的家电行业显得尤为重要。但格力电器的资产周转与权益乘数上明显不如两个竞争对手,但这也有原因,格力预收款比较庞大,达到120亿,而另外两家只能达到十多亿。考虑到这一点格力电器的资产周转率有所上升,但相比之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格力的权益乘数也比较高,上述原因也有影响,扣除后,权益乘数还是比较高,但好在格力并没有太多贷款,负债主要表现在应收款上,这当中绝大部分(220亿)是应收票据,个人认为考虑到上述因素,这个权益乘数可以接收。
从上面的分析看到,海尔在三巨头中逐渐被边缘化,而美的则有赶超格力之势。
对上游:
上游大部分属于大宗商品,估计格力的议价能力不强,应该与其他家电巨头如美的、海尔差不多。从应付款来看这三巨头都有很强的占用货款的能力。
对下游:
格力对下游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这点与美的、海尔有强烈的反差。格力总是有大量的预收款,该项占总销售收入的近20%,而另外两家只能有少量的预收款。这一点与格力良好的渠道、渠道关系以及良好的品质是分不开的。但是渠道也面临着竞争,国美、苏宁对消费者有强大的吸引力,格力的渠道虽然现在能与国美、苏宁分庭抗礼,但将来的发展很难讲。短时间来看,格力对下游的控制力很强,这点相对其他行业有很大的优势。
潜在竞争者:
目前的空调行业是一个高投入、低利润率的行业,并且对企业规模也有要求,规模小难以获利。因此潜在竞争者要进入该行业有巨大的困难。
面临的问题与风险:
1)
节能补贴取消。今年6月节能补贴取消,上半年的数据难以看出取消后对空调行业的影响,但2010年格力的净利润中有近一半是补贴所做的贡献。虽然整个行业都会通过提高价格等手段增加利润,但具体效果还有待观察。
2)
通胀的影响。今年上半年空调的主要原材料铜价上涨24%,电解铝上涨9.7%,其他原料如钢板、塑胶片、冷媒等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作为变频空调压缩机的稀土材料更是几倍的涨幅,还有劳动力成本提升等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是格力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空调行业的问题,而是整个空调产业链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更多是观察如何变化,以及他带来的影响。
3)
2012冷冻年的表现不佳。2012冷冻年虽然才刚刚开始,但目前空调行业库存大幅增加,并且刚结束的2011冷冻年最后两个月销量增幅下滑明显,行业内部也认为2012将是“晴转阴”。但格力似乎并没有受此影响,2012格力将继续扩张,向2015年5000万台产能迈进。总的来说2012年短期内可能会有调整。
4) 出口压力。美元的持续贬值,人民币的升值,将让出口利润降低。
5)
美的的超越。前面几点对全行业都有影响,而且对小的空调的企业影响可能会更大一点,但美的的强势超越影响最大的是格力。美的在去年上半年成功超越了格力,但下半年格力发力重新夺回第一的位置,但今年上半年从销售额上看美的又一次超过了格力。排名本来不重要,但美的超越背后表现出来的实力却不能小视。美的是双巨头之一,他在方方面面的表现与格力不相上下,比如品牌、质量、研发能力、市场等。如果双方都不犯大的错误,他们或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主要竞争对手。
估值:
PE估值:
先来看看格力十年来估值水平的情况,这里以每个季度的后一个月的收盘价为基准计算PE值,中间有些年份计算不是很精确,但用作参考应当还是可以的。
十年来,格力电器的平均PE值大概在16左右,最小值出现在2008年第3、4季度,PE值只有10左右,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第4季度,约35左右。目前PE值约为11.4。直接从数据看,格力电器PE明显偏低,甚至已经接近底部,但考虑到2000年~2010年间,格力增长迅速,当年PE略高是应当的,而目前格力的增长的前景没有2000年时看起来巨大。虽然我们不怀疑格力的优势与竞争力都存在,也不可能轻易被取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格力离行业的天花板更近了一步。因此对格力的PE我们应当略下调,正常的PE应该在14左右,高估区间起码要达到16、17以上,而目前的11应当还是属于低估区间。因为格力的数据非常好,每年的利润都在增长,甚至每个季度的利润都在增长,即使2008年也不例外,而且PE相对比较稳定,因此这里只分析了PE,没有结合PB等其他的指标。
![[转载]格力电器浅析 [转载]格力电器浅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现金流折现:
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对格力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个人认为,今后的5年,即到2015年,格力的销售额应当能成长2倍,如果外部环境不错可能可以达到3倍,ROE平均值估计能达到25%。这里分别对格力增长2倍、3倍以及中间值2.5倍进行估值。(估算过程略)
如增长2倍,格力的价值对应PE为13,考虑30%的安全余量,合适的购买点PE为9。
如增长2.5倍,格力的价值对应PE为15,合适的购买点PE为10.5。
如增长3倍,格力的价值对应PE为19,合适的购买点PE为13.3。
最终是否值得购买还需确定风险。
(仅分析,供讨论,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