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关于银行股的争论     实践价值

(2011-10-12 08:49:05)
标签:

财经

香港

a股

银行股

招行

杂谈

分类: 个股金融
评:下文其中的paladina79的行业投资纪要 非常经典。让人对银行业茅塞顿开。

   Jacky是我敬佩的一位投资者和企业分析者,从他的博文里我受益匪浅。但是我们对于银行股,应该说是具体的对招商银行股票的看法不同。他对我持有的招行很是担心,并一再提醒我小心。有不同见解是正常的,君子和而不同,道理不辨不明。所以我这里把他给我的提醒,还有我的回复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共同斟酌。

--------------------------------------------------------------------------------------Jacky2011-10-06 16:06:03 [删除] [举报]

今天刚休假回来,一看港股金融股遭遇恐慌抛售,也看了财兄的文章,个人意见如下:一)招行几天暴跌20%,30%(当然还有其他银行),我一直认为投资银行最好的时候应该是风险暴露之时,经过暴跌的洗礼,风险得到一定程度上释放,现在的招行(港股)慢慢进入投资区间,是个机会;二)价值投资重在对风险的控制,应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风险,一个是风险的实际损失绝对值,另一个则是风险损失的概率;以招行为例,港股招行现在处于价值低估区间,那么股价下跌的空间有限(比如再下跌20%),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招行风险很低,因为从另一个风险维度看,招行风险损失的概率还是蛮大的(银行股未来1-2年盈利下降是大概率事件,包括招行,哪怕是很小的损失,但损失的概率很大),或者说现在投资港股招行有价值,但可能要忍受一直趴在那里,短则1年,长则几年;三)港股,B股和A股是各自不同的证券市场,虽然同股同权,但我更倾向于认为两者的投资价值是不一样,风险是不一样,同一个公司两者有不同的价格是正常的,不要希望于A/H股有价差就认为哪个低哪个就有投资价值,除非港股直通车,除非A股没有涨跌幅限制,除非A股可以当日交易,除非A股可以向港股那样做空;长期看趋同是必然趋势,但我不会现在去做A/H价差套利,那样很愚蠢。。。。。。

博主回复:2011-10-06 17:11:01[删除]

谢谢Jacky的提醒,帮助我再次冷静的审视自己的投资。不过我的观点有所不同。任何企业都是有风险的,任何企业的利润在未来的某一时期都可能下降,关键这种下降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所以需要购买优秀的企业,所以我不会去购买所有的银行。说实话我认为即使招行A股也已经在低估区间了,而不仅仅是H股的6倍市盈率。A股的8倍的市盈率已经包含很多悲观预测在内,即使利润下降一半,市盈率不过16倍。如果8倍的市盈率对于一个优秀的招行,都不算是低估。那么A股市场还有什么股票的价格是低估的呢?(参照任何企业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盈利下降这一条)。谁能保证手中持有的30倍市盈率(按照很多人的标准并不算高)的股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利润下降呢?至于股价的运行,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这是不可预测的,至于Jacky兄认为的股价一直趴在那里,我也认为是与其他猜测相同的另一种猜测而已。我只关心其内在价值,至于股价它自己会照顾自己。
至于A/H股套利,我承认,我目前持有A股,是要等A股开市后换H股,这也许可以叫做套利。但我看不出这么做愚蠢在哪?原来香港市场银行股估值高,你说它高有高的道理,现在它估值低了,你又说低有低的道理。我说这就是没道理了。价值投资就忌讳认为市场总是对的,那样想就是趋势投资的精髓了。你买入的不是一张纸,你买入的是一个公司的一部分。如果我能够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入一个优秀的公司,我为什么不去做,这就是我的道理。
当然我不能保证自己所有的决策都是正确的,但是我不会让恐惧吓倒,我必须践行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否则还做什么价值投资。


分享 (ZT)关于银行股的争论 <wbr> <wbr> <wbr> <wbr> <wbr>实践价值 (ZT)关于银行股的争论 <wbr> <wbr> <wbr> <wbr> <wbr>实践价值 (ZT)关于银行股的争论 <wbr> <wbr> <wbr> <wbr> <wbr>实践价值 (ZT)关于银行股的争论 <wbr> <wbr> <wbr> <wbr> <wbr>实践价值 (ZT)关于银行股的争论 <wbr> <wbr> <wbr> <wbr> <wbr>实践价值

2

(ZT)关于银行股的争论 <wbr> <wbr> <wbr> <wbr> <wbr>实践价值

阅读(527) 评论 (23) 收藏(4) 转载(11)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转载列表:

    (ZT)关于银行股的争论 <wbr> <wbr> <wbr> <wbr> <wbr>实践价值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 澳洲房产_悉尼墨尔本2011-10-06 17:53:30 [举报]

      跟Jacky的理解类同。另外一个我看到有些人全仓金融股,像民生、平安、招行、保险之类的,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这样不妥。金融股9月初的反弹之时已全部清掉了,主要是不能容忍长时间趴在地上,另外一个金融地产代表的上一个黄金10年已经过去了,下一个大机会在十二五规划大纲中。
    • 大漠风铃2011-10-06 17:55:56 [举报]

      银行用PB更好些,低估是确定的,至于什么时候市场认可,也许很短,也许很长,

      博主回复:2011-10-06 21:05:12

      如果你认为银行之间没有效率的区别,那么PB才是有意义的。

    • 潜龙在渊2011-10-06 18:05:58 [举报]


      银行股利润一定会下滑吗?估计接下来几年银行利润还会处于上升期。明年利润增速还会挺不错
      管它还要扛多久,扛住了就是胜利。
    • 开番一族2011-10-06 18:08:30 [举报]

      Jacky兄我一直非常钦佩,不过我持有的特变和招商他目前都不看好,可是我都看好,呵呵~~
    • 潜龙在渊2011-10-06 18:18:17 [举报]


      银行股利润一定会下滑吗?估计接下来几年银行利润还会处于上升期。明年利润增速还会挺不错
      管它还要扛多久,扛住了就是胜利。
    • Jacky2011-10-06 19:36:49 [举报]


      谢谢财兄详细的回复和欣赏财兄对投资认真地态度;对于我提的3点建议,我想在做一些补充,因为受篇幅所限,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没有完全阐述清楚,财兄或许有些误解在里面:
      第一个观点,财兄和我一样,都喜欢低估值的好公司,也都敢于买入,今年1季度我对便宜的银行股颇看好,但一季度银行季报出来后,特别是4月份以后我就看空银行股,并全部卖掉手里的银行股票,认为投资银行的风险大于收益,这在我的博客当中可以看到我对投资银行的看法,因为高收益低估值(收益继续增长,但估值越来越低),说明这不正常,要么收益到顶下降风险很大,要么市场恐慌,而彼时市场远未恐慌,理性告诉我不正常的投资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而港股银行(包括招行)近日疯狂下跌,说明市场开始恐慌,那么恐慌的时候我反而会觉得乐观,因为风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价值投资理应在别人恐慌和价格便宜的时候买入,而不是在风险很大的时候买入“便宜货”,所以我也认为现在投资港股招行是个机会,对财兄准备买入港股持肯定和支持态度。
      第二个观点,任何一项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只是风险的程度不同而已,就像财兄说的那样“任何企业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盈利下降”,所以我认为投资招行(包括其他银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尽可能的看到其中的风险,虽然未来不可预测,但银行未来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我们也不可视而不见,因为假如盈利下降50%(只是假设),如果未来维持目前8倍的市盈率,那么投资仍将会有50%的损失,如果盈利下降,维持8倍市盈率的概率远比16倍市盈率这种可能性大的多,因此我认为市盈率估值评估目前银行的内在价值并不准确;还有一种可能或者猜测,假如银行股的盈利不是一下子大幅度下降,而是今年负增长,明年负增长,呈下降趋势,这将对投资者来说肯定是种煎熬,或许也是一种损失其他投资机会的风险,所以我提出如果你准备长期投资,如果你能忍受银行股长期趴在底部的风险或者承担银行盈利下降的风险(随着盈利的下降,原来的内在价值评估估值肯定也会下降),那么投资银行股也未尝不可。

      博主回复:2011-10-06 20:34:53

      估值和企业盈利在短期内是不一定相关的,这就是所谓的短期投票机、长期称重机。这也是股价不可预测的基础。如果低市盈率面临风险就保持低市盈率,在价值投资就没有低估一说。在趋势投资就没有利空出尽一说。另外,企业明天永远充满了不确定,如果等到什么好像都确定了,那就到了牛市顶端,真正的不确定就要来了。巴菲特说过:回想一下1941年12月6日,1987年10月18日,2001年9月10日。不管今天可能有多平静,明天总会是不确定的。
      当然,我认为Jacky对银行的悲观前景是比较确定的。而我确实不敢确定,这就是我买入而你担心的原因,也许我错了,也许你错了。但是这种判断没有谁能够替代谁,我们无法互相说服。而且,如果银行的前景如此不确定,哪些企业更具有确定性的增长呢?

    • Jacky2011-10-06 19:37:06 [举报]


      第三个观点,A/H股差价,这里我泛指所有同时在A/H股上市的公司,而不是特指招行;A股和H股是两个不同的相对封闭的市场,所以我认为利用A/H的价差来获取套利的投资者是愚蠢的,因为同一个公司H股的价格低或者高,并不会有效传导至A股的价格,两者虽有价差,但实质并不可能产生套利的结果,比如同一款汽车在美国卖和在中国卖,是两个不同的价格,这很正常,如果你能在美国低价买入,在中国高价卖出(扣除所有税收,物流等各项成本和交易费用),那么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套利机会;问题是你在A股买入公司的股票(低价)不可能在H股卖出同一种公司的股票(高价)或者说你在H股便宜的价格买入,并不能在A股市场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这看起来似乎是在套利或博价差,实质并没有任何套利的机会出现,以招行为例,你在A股高价卖出招行的股票,心想用同等的资金可能在港股买入更多股份的招行股票,但忽视了两者的股票是不同的标的物,A股/H股并没有实现套利,你手里只是多了些招行的港股股票,仅此而已;如果你考虑的是股息,或许更多的港股股票的股息更有吸引力;A股、H股两地股市机制没有打通之前,如果你觉得A股的价值低估,买入A股就是了,如果你认为H股的估值低估,买入H股便是,但如果认为H股的价格经过简单换算成人民币较A股的价格低,就觉得H股价格更便宜而买入,然后坐等H股的价格会向上,而忽视了公司自身的研究和各自所在市场的估值,我还是认为,这样的投资是愚蠢的(不是指财兄对招行港股的投资)。。。。。。

      博主回复:2011-10-06 21:00:01

      关于什么是套利的问题,我不同意只有现金增多才算获利,同样资本购买更多股票一样是获利。市场阻隔本身就是风险,这个世界上没有无风险套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比较风险和获利,以合理的获利承担合理的风险。再次AH股估值问题,价值投资者从来不会仅仅因为价格低,就买入某家企业的股票,所以讨论其他未经研究过的企业没有意义。就事论事说招行,经过这次大跌港股从比A股高估,变成比A股低估。那你说港股到底应该是估值比A股高呢?还是比A股低?亦或是今年10.1是分水岭,以前比A股高,以后就比A股低了?动态的看一个市场中的估值,今天的港股招行,其估值已经大大低于以前的港股招行,难道这还不是便宜么?这是同一市场的估值比较,而不是不同市场的估值比较。当然不同市场的估值比较,我也不认为是毫无疑义的。只不过我们买入一只股票要考虑综合因素和各种因素的最终影响。定性的来讲,不管是同一市场中的历史估值,还是两个市场目前的相对估值,都是有利因素,而不是相反。

    • 风林火山2011-10-06 20:56:23 [举报]


      我也觉得jacky的第三个观点有点道理
    • 张牧之2011-10-07 08:03:17 [举报]

      前两个问题就不说了,见智见仁。但第三个坚决支持做套利,同股同权不同价,但未来的趋势是同股同权也同价。我们可以把一个当作现货一个当做期货。_股市长期而言是称重机,同股同权也同样的价值,其他市场限制都是次要因素,我们当然买便宜的。

      博主回复:2011-10-07 17:52:40

      这两天港股招行大涨,怕是这次机会失去了。

    • 新浪网友2011-10-07 11:57:34 [举报]

      不要管是不是长时间趴在地上,不要管市场怎么想,因为那不是我们控制范围之内的事情。只要管价值是多少,价格是多少,低估了多少。
      送博主三个字:怕个鸟!
      该出手时就出手,一项投资,如果绝大多数人赞同你,亏本的可能性就很大。绝大多数人反对你,赚钱的可能性就很大。
      银行崩溃意味着国民经济崩盘,这是系统风险,无法回避的,除非你移民去火星。如果你不能,最好忽略这点,老老实实做投资。如果经济不会崩溃,我们在怕什么?怕鸟?
      我这几天正在撰写《银行业投资纪要》,等写完了,转过来和博主共同参考。如果对某个企业有疑问,与其瞎猜,不如多花点时间来研究。
      密码忘了,鄙人是paladina79

      博主回复:2011-10-07 17:50:43

      好啊,愿意学习一下博友的大作。

    • 新浪网友2011-10-07 12:08:12 [举报]

      说实话对于博主的持股之中,我真正不太认可的是浙江医药。因为它的主业是VE,成长性甚微,而且波动性还比较大。其它产品占比太小,杯水车薪。几个在研的药品,风险太大。要知道新药研究的成功率低得出奇。增发转型制剂药,首先还要几年,其间不确定性大。其次看它的招股说明书,募投的项目并没有多少特色,看不出有多强的竞争力。再次它手里有大把的现金,为什么要低价增发。
    • 刘兴强___持股等待2011-10-07 22:52:36 [举报]


      有钱的话买了就是,说不定现在就是历史大底。

      人性的贪婪与恐惧,现在对于金融股来说绝对是“众人恐惧”的时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答案就是:与众人反着做,买入低估的投资标的。
    • paladina792011-10-09 13:11:04 [举报]


      行业投资纪要 

        一、银行业增长的内在动力
      银行既不是朝阳产业,也不是夕阳产业。它和人类经济相始终,不管社会经济结构如何变化,产业如何升级调整,人们总是要借钱的。因此,作为一个行业,银行的增长和GDP高度相关。中国最近10年的GDP年均增长在9-10%之间,今后3年,由于紧缩和经济结构转型,可能会降至8-9%。我们就保守估计为8%,加上3-4%的CPI,名义GDP增速大约为12%。历史上来看信贷增速总是快于名义GDP,但幅度不好说,我们再次保守估计为3%。那么,银行信贷业务的年增速就为15%。(这里忽略了净息差的变化,因为净息差的波动在多年之中是可以被熨平的。而且目前无论是基准利率也好,还是银行的净息差也好,都处于历史中位)由于银行从事的不完全是信贷业务,中间业务这几年发展速度极快,保守估计再贡献3%的增速。所以结论是银行作为一个行业,将来3年可能的整体增速应该在18%左右。优秀而规模尚未变得过于庞大的银行,尤其是拥有再融资便利的上市银行,增速会高于此,但究竟会高多少,实在难以预测。我们可以大致的估计,其增速会在22%-30%之间。
      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目前尚处在前金融化时代,也即金融业高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阶段,在此阶段银行业的增速将快于整个国民经济。类似于美国这样的后金融化国家,金融业的增速只是略快于、或者等于国民经济增速,也就比较难有超额收益了。
       

      博主回复:2011-10-09 14:41:21

      不要说22%的增长,即使只有10%的增长,现在的银行也是低估了。

    • paladina792011-10-09 13:11:44 [举报]


      二、银行的价值
      对银行的估值,可以有许许多多的指标。归根溯源的简化来看,账面价值和ROE是两个最有价值的指标。账面价值,因为银行的资产主要是现金以及现金等价物,没有存货,没有厂房和机器,因此它的账面净资产是非常接近于它实际的财产价值的。当然,财产价值不等于经营价值,但银行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其财产价值无疑是经营价值的坚实基础。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资产质量。资产质量没有保证的银行,无论净资产有多少,PB是多少,都是不可靠的。另外估值时所有的商誉都是应该从净资产值中扣除的。
      ROE呢?ROE是一个银行经营效率最直接、最核心的代表,虽然并不全面。有以下一些因素影响着ROE:
       
      杠杆比例
      杠杆比例越高,一定量的净资产所能够支撑的生息资产规模就越大,ROE也就会越高。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杠杆越高,则意味着风险越大。杠杆太低,虽然风险小,但经营效率也不充分。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现在已经被8.5%(系统重要性银行9.5%)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一刀切掉了。因此,如果有银行的核充率不等于8.5%,可以将其ROE反算至核充率等于8.5%的状况,然后与其它银行进行比较。
      在核充率一定的情况下,杠杆比例也是可以不同的,这就是一个资产结构的问题了,因为不同类型的资产其风险权重是不同的。这就要考验一个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了。
       
      净息差
      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之间的利息差。能够尽量吸收个人存款和活期存款的银行,在获取低息负债上有优势。因为个人面对银行时的议价能力是远比不上机构的。此外,活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网点多、口碑好、零售业务优秀的银行在这上面有优势,比如四大行、招行。贷款同理,把钱贷给个人或者中小企业,比贷给大型国企和政府利息要高。但这对银行的零售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要求很高,而且相当的消耗人力资源,会增加成本。
       

      博主回复:2011-10-09 14:42:10

      同意,资产质量和经营团队是银行保险行业最重要的

    • paladina792011-10-09 13:12:03 [举报]


      成本收入比
      成本控制是银行经营中无比重要的一环。一个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往往是相当刚性的,和它的经营特色、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比如农行,它庞大的网点给了它零售业务之中的巨大优势,它的活期存款占比是所有上市银行中最高的;但如此之多的网点,必然会拉高其成本收入比,因为众多的网点,不可能都有股份制商行主要设立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大中城市的网点那样高的效率。民生银行的成本收入比较高,是因为它没有真正的控股股东,股权分散而管理层强势,因此人力成本很难控制。招行的成本收入比高于兴业,因为招行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人力资源消耗大于兴业擅长的对公业务和同业业务。兴业的成本控制历来得力,但也要看到,这里面也是有矛盾的。一个银行的发展,相当依赖于员工的素质和积极性,因此过度压缩人力成本也是不可取的。
       
      风险控制
      这是比成本控制更重要的一环,关乎银行的生死存亡。但这里也是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说,因为信贷是有成本的,不良贷款的拨备覆盖和核销,都是需要成本的。这方面历来做得比较好的上市银行,有招行和兴业。
       
      年度波动
      由于银行在账务上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可以跨年度调节,加上每年拨备、核销等等政策的不同,再加上融资和分红的影响,单一年度的ROE可以有很大的误导性。最好是使用多年平均加权ROE来代替。
       
    • paladina792011-10-09 13:12:17 [举报]


      三、银行的竞争力
       
      吸存能力
      一般来说,除非是受政策管控,否则银行是不愁销售的,信贷永远是供不应求。但贷款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存款。吸存能力决定着银行的扩张能力。一般的,网点多、口碑好、零售业务做得好的银行在这方面有优势。中小银行有相对的优势,因为基数小,扩张起来比较快。
       
      风险控制能力
      上面已经提过,就不赘述了。
       
      议价能力
       
      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
       
      成本控制
    • paladina792011-10-09 13:13:32 [举报]


      四、银行的风险
       
      杠杆风险
      雷曼兄弟的倒闭,并不是由于传统的信贷业务出现了大批的坏账,而是因为持有了太多超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这些产品经过了层层打包,甚至说不清杠杆倍数到底有多少,有些是1:400,据说甚至有超过1:1000的。当这些产品开始暴跌时,瞬间就抹平了雷曼多少年积累下来的账面净资产。好在中国的银行监管很严,是不能玩这些东西的。8.5%的核充率,也限制了杠杆的上限。银行的核心资本,计算方法比较专业,但可以近似的用扣除商誉的净资产来代替。其间有差值,但是很小,可以忽略。
       
    • paladina792011-10-09 13:13:41 [举报]


      坏账风险
      这是做传统存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期间。我们来看一看目前面临的主要坏账风险来自哪里。
       
      平台贷
      初步的统计结果,平台贷由政策性银行承担了2.2万亿,国行2万亿,股份制商行8000亿,城商行2.2万亿,农信社2000亿,总计约7.3万亿。政策性银行我们就不去管它了;国行历来政企不分,虽然已经上市,依然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它们的管理层,与其说是企业家,不如说是技术官僚,在和政府打交道的时候是很难坚持纯粹的商业立场的,因此风险较大,可以暂时回避;股份制商行,业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运行相对规范,财力也很强大,可以具体分析每个银行的不同情况;城商行,同上,仅需具体分析上市的几个;农信社,忽略。
      平台贷如果出现问题,不可能由地方政府一力承担,首先是承担不起才会出问题;其次地方政府也是响应中央4万亿的政策才会欠那么多钱,如果中央置之不理,威信何在。但中央政府也不可能大包大揽,这样会让地方政府以后借钱更加肆无忌惮。银行承担全部损失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以后还有哪个银行会响应中央政策借钱给地方政府。但银行也不能不买单,作为商业主体,借钱给地方政府是一种以牟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怎么可能不承担任何风险。因此最大的可能是三方各自承担一部分。
      最极端的情况,股份制商行8000亿的平台贷全部成为不良贷款,最后30%无法收回,三大主体各自承担10%,那么银行承担800亿,两年之内摊销,每年400亿,也只会吃掉股份制商行一小部分利润,因为2011上半年光是招行的利润就高达186亿。另外,每个银行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它们的平台贷总额有多少,占比多少,分布在什么地区,这都决定了风险的不同。比如深发展就几乎没有平台贷。城商行中的南京银行,平台贷占比达18%,但是基本都在江苏地区,这里是中国GDP增长最快、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因此风险也不大。
       

      博主回复:2011-10-09 14:45:10

      过了今年年底,平台贷款的风险就能暴露一部分。拭目以待吧。

    • paladina792011-10-09 13:14:01 [举报]


      房地产开发贷款
      占总贷款比例为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贷给哪些企业?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也是各不相同的,万科、保利之类的龙头现金流就极好,没有坏账之忧。另外看趋势,房地产开发贷款是否在逐步减少?
       
      个人按揭
      个人按揭实际上一直是最优质的贷款种类。香港1997金融风暴,房价下跌超70%,个人按揭贷款最高拖欠率不过1.4%(注意,是拖欠率,不是断供率)。国内的房子首付最低是30%,加上装修、家具、手续费,成本起码也在45%。这意味着房价下跌50%的时候断供依然无利可图,因为买新房还要手续费。如果已经供了几年,成本更高。还要考虑到个人银行信用从此破产的问题。国内房价确实有泡沫,但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其它大部分地区即使有泡沫,也还没有到危险的程度。
       
      制造业贷款
      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风险领域。随着紧缩政策持续,人民币升值,经济升级,产业转型,能源资源人力成本上升,出口萎靡,传统制造业、尤其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实际上生存状况堪忧。
       
      历史记录
      无论你的了解有多深入,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风险看得一清二楚。那么,管理层的诚信程度,管理层的稳健程度,某个银行历史上的风险控制成绩(比如每年不良贷款生成率、核销率,还有信贷成本)可以为你提供
    • paladina792011-10-09 13:14:24 [举报]

      不错的参考和一定的安全边际。
    • paladina792011-10-09 13:14:35 [举报]


      利率市场化风险
      严格的说这谈不上风险,诸多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已久,也没看到净息差低迷到哪里去。美国的净息差实际上是常年高于中国的,过去二十年间,第一个十年均值高于3%,第二个十年被金融危机拖低,仍在3%上下。富国银行过去十年平均净息差高于4%,仅仅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有一个季度低于3%。一个经济体的净息差实际上是有相当刚性的,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货币政策密切相关。日本由于多年实行零利率政策,银行净息差在1-2%之间徘徊。我国过去十年的净息差均值在2.5%左右,目前接近这一中值。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基础利率一向不高、信贷比较宽松的发展中大国,也就是这个水平了,不可能会太高。利率市场化之后,整体净息差并不会下降,因为信贷依然是供不应求的,只是银行间会分化,优势银行会上升,平庸的银行恐怕会降低。
       
       
      金融脱媒化
      这个可以肯定对银行有一定的冲击,但到底什么时候发生、影响多大,说不清楚。但银行的日子照旧过就是了,因为美国的债市规模是股市的2倍还不止,银行一样营业。而且银行也参与债券发行,也买债券。只不过金融脱媒化会迫使银行将业务重点转向中小企业和个人,这是一定的。
       
       
      监管风险
      监管越来越严厉,不过万科的王石说:“任何一个行业都会要面临宏观调控的。如果一个行业连宏观调控都应付不了,那它就什么都干不了。”真正优秀的企业是能够跨越周期的。作为一个长期投资者,在数年中这些波动都将会被熨平。企业不变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
       
      写累了,下次再补充吧。

      博主回复:2011-10-09 14:46:47

      写的不错,学习了。

    • 新浪网友2011-10-11 17:18:32 [举报]


      如果现在只有一到三家中小银行上市交易,还是现在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吗?
    • oo912342011-10-11 22:56:52 [举报]


      从09年开始我就做AH套利。双向套利增加股份20%。已经做过4次了。

      博主回复:2011-10-11 23:22:15

      小兵的港股经验足,我慢慢学习。这次港股的反弹太快,我没跟上。遗憾。下次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