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评判都是一个限定,父母太多的限定使沟通无法进行;预设的评判越多,沟通的障碍就越多。
实际上,妨碍我们倾听孩子或者是阻碍孩子跟我们讲话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评判。孩子还没说,我们就说“别说了,这有什么好说的”,“哭什么哭,这有什么好哭的,你怎么还哭呢”?都有一个预算的评判。比如——
? 这怎么行,这不允许 vs 你是怎么想的
例: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妈妈,我恨死我们班主任了。
当妈妈听到孩子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经常会说“你不上学怎么办?人家都上学,你怎么可以不上学呢”?这就是评判。
实际上,更好的做法是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不想上学了”?主要是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先不要着急去评价。
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孩子对妈妈表达对别人讨厌的态度。比如说,孩子回来跟我们讲,“妈妈,我特喜欢我们班主任”,我们心里特高兴——他要是喜欢他们班主任,那他肯定愿意听他们班主任的课喽!但是如果他说“妈妈,我恨我们班主任,我恨不得杀了他”,这时候妈妈就有压力了。你可能会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呢?他是你的老师。或者当孩子说“我特别讨厌我姥姥”,妈妈可能马上就说,“你怎么可以讨厌你姥姥,她是我妈,你怎么能讨厌我妈呢?”
其实,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很关键。任何感受本身都没有错,行为有对错,感受没有对错,感受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感受本身是深入孩子内心的一条途径,当孩子还能跟我们这样讲的时候,我们就还有跟孩子沟通的机会。就怕我们这种评判太多,孩子无心听我们讲了。因为他已经确认我们从来不听。
如果再过几年,进入青春期以后,你感觉孩子什么话都不跟你讲,什么话都不说,你问他他都不说,就像跟陌生人相处,甚至有时候他跟一个陌生人都能敞开心扉,但是却跟自己的妈妈、自己的爸爸敞不开心扉,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小评判他,不“听”他的。
没有人喜欢被评判,因为任何评判都是限定。你评判说我是一个心理专家,但是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心理专家就是一个负担。任何一个评价都是一个陷阱,因为每个人都是综合的,而评价只是针对人的某一个方面。所以,要想听必须敞开。对和错的标准不要那么明显,和我们相同、不相同也不那么重要。孩子可以不同意我,这不重要,我想听听他的道理是什么,这才是重要的。
更多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