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的宝物》阅读试题

(2016-05-04 15:13:12)
标签:

母亲的宝物

阅读试题

答案

分类: 阅读试题

母亲的宝物

余显斌

(1)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2)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

(3)妻子说:“这太瘆人了。母亲的宝物阅读答案。”

(4)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得她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5)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6)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7)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母亲的宝物阅读答案。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

(8)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9)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

(10) 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11)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12)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嘛。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13)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

(14)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你回来好吗?

(15)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他紧紧的抱着。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母亲很坚决地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16)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它,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道:“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得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17)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种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着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

(18)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19)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20)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21)铁盒中藏着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 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阿紫摘自<</SPAN>新课程报。语文导刊> 2012626)

1、“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试概括作者写了母亲哪几件“这样的事情”。(4分)

①独坐客厅喃喃自语②半夜端坐客厅③做好饭后又打开煤气灶④回家时走错门。

2、文章第七、八段运用了那种记叙顺序?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插叙。这两个自然段补充交代了母亲独自一人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成人的事实。这样写是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更突出。

3、当他打开那个铁盒时,一时眼泪直流。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此刻他的心理活动。(不少于60字)(3分)

答:妈,原来您老人家的宝物是我的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您时时牵挂着儿子,为儿子操劳忙碌了一生,而我却要把您送到养老院。请原谅儿子吧,我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结合语境,合乎情理即可)

4、阅读选文后,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3分)

答:(从理解母爱,珍惜母爱,报答母爱角度作答即可)

其他试题

1、阅读本文后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

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经常抱着一个铁盒,儿子和媳妇在发现了铁盒秘密后,最终因感动而放弃了送母亲去养老院的念头。(2)

2、文章以“母亲的宝物”为题有什么好处?(3)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贯穿全文的线索;含蓄揭示文章中心(3)

3、文中⑦⑧两段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3)

不能删,因为这两段文字是插叙,补充交代了她小的时候母亲带他生活的不易和供他上大学的艰难,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他最终被母亲感动作了铺垫)(3)

4、请简析小说构思的精妙之处。(2)

事情的结局(文章的结尾)正是文章的高潮,宝物揭开了所有的猜测和秘密,产生了强烈的感人效果。(认识正确即可。)(2)

5、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

母亲怕丢了盒子,怕铁盒子被人打开了,因而“常摸索”。(意思对即可,2分)

2)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

“我”和妻子怕惊醒了熟睡中的母亲,怕损害了铁盒中的“宝物”,因而“悄悄”、“轻轻”打开。(意思对即可,2分)                                                                            

6.文章通过哪几件事凸显了母亲“老年痴呆症”的病态?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半夜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错打着煤气灶;走错家门。(写出一件事给1分,写出两件以上给2分)

作用:与下文写母亲紧紧抱着上了锁的铁盒子,生怕丢了里面的“宝物”形成对比,表现母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意思对即可,2分)

7.文章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3分)

“我”准备把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送往养老院,临行,母亲决意带上一个铁盒子,我们怀疑是宝物而打开,发现是“我”的乳牙和胎发,“我”打消了把母亲送往养老院的念头。(意思完整即可,3分)

8.从结构上看,如果没有“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这两段,并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是否可将它们删去?为什么?(3分)

.不能删去。(1分) 这两段交代了母亲一个人带着“我”艰难度日的经历,表现母亲对儿子的挚爱,为下文写母亲珍藏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这一情节做铺垫。(意思对即可,2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