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馆阁体与干禄书

(2010-04-02 07:48:01)
标签:

文学/原创

宋凤洲

杂谈

楷书

书法

分类: 书法文论

 

馆阁体与干禄书

 

馆阁体与干禄书

 

馆阁体,只看“馆阁”这两个字,就可以大致知道它的含义了。是指一些亭台、场馆和楼阁的牌匾,上面所书写的字,具有规范、易认、庄重、典雅风格的一类书体。这是清朝以来的称谓,明代时称台阁体。

在旧时代,馆阁书法不是谁都可以写的。也就是说,一般的写字人,是没有资格写牌匾的。能够写牌匾的人,大多是有足够高级别的官员,或是有相当高文字水平的文人,或是德行高威望重的才子。这是很正常的事。

因为旧社会的官员,除个别外,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才能为官。所以公开竞争,时兴读书做官论。有文字说:“人生从小把书念,许多好处在里边。下上十年好功夫,进个秀才不为难……”。科举官吏要求很高,各地秀才必须经过乡试成为举人,然后进京通过殿试才能达到进士。这些人,不仅要达到科举的才学,还要有一笔漂亮的毛笔字(现在所说的书法)才行。而对字的基本要求是:结构美观,方正有力,章法有素,雅致化一。这就是兴盛于官场的“干禄书”,进而发展成为“馆阁体”。

因此,学子们不得不把写字当成考取功名的重要筹码。要实现这一目的,不学好楷书是绝对办不到的。也就是说,不会写草书、篆书、隶属,是可以的,因为不考。但写不了楷书,或说写不好楷书,那就与加官进仕无缘了。那时候,官吏们在内阁里,上请下达,往来文书,都要执笔楷书,写不清楚不仅容易误事,写不好还要让人笑话和被他人瞧不起。所以有必要把写毛笔字当做必修课题,个人从小就要请专门老师教写字,拜师入徒。国家也为培养人才设立专门学校,比如唐朝就设有“弘文馆”,欧阳询、虞世南就是那里的书法教授。

这种历史局面的形成,既有社会发展阶段的政治烙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

 

馆阁体与干禄书

 

馆阁体与干禄书

 

馆阁体与干禄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