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生在中国新疆有了自己的维吾尔族名字

标签:
精河新疆阿东摄影公安新闻稿件宣传涉外外事杂谈 |
http://s6/middle/4a39d23bx9a0c069418f5&690
http://s7/middle/4a39d23bx9a0c0f4bc876&690
http://s10/middle/4a39d23bx9a0c0ac19199&690
http://s12/middle/4a39d23bx9a0c0d28266b&690
http://s7/middle/4a39d23bx9a0c11078536&690
http://s5/middle/4a39d23bx9a0c08970b44&690
警察与韩国学生在一起
韩国学生有了维吾尔族名字
——韩国游人的精河“历险记”
1月14日上午,精河县城,室外气温零下28度,滴水成冰。
一个男子带着6个十来岁的孩子走进了县广电局的办公楼。从装素打扮上一看,就知道他们不是本地人。果真,他们一开口,便知:他们不但是外地人,而且是外国人。他们很焦急的样子,从他们“旅游”、“中国”、“韩国”等几个最常用的生疏的汉语中得知,他们是来旅游的韩国游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听懂他们在说些什么。
说的人着急,听的人也很着急。有人建议去找公安局外事科民警。公安局外事科民警迅速赶到了广电局。
民警试着用手势和他们交流,但还是无济于事。看来,找到能听懂他们说话的人才是当务之急。于是,外事民警便立即联系县外事办公室、县内学校等可能有听懂韩语的人的单位,但一大圈子找下来,还是没有找到翻译。
民警也犯难了,无数个“求援”电话打了出去,历经周折,终于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县城幸福西路有一个世居的朝鲜族居民沈先生。
民警立即找到了沈先生家,并将沈先生老两口请到了韩国游人面前。当看到老两口与游人亲切交谈的场面,民警悬着的心也落了下来。
原来:游人来自韩国安山市,6个孩子计划利用放假之际,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新疆旅游,了解在他们心目中神秘的新疆的风土人情和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和风俗习惯。
老师叫金镐成,31岁,6个学生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11岁。10日,他们从北京入关,11日抵达新疆乌鲁木齐。在乌市游玩两天后,他们又随机选择了下一个旅游目的地——精河县。于是,13日乘长途车抵达精河县。
由于语言不便,他们感到了在精河出行很不方便,便决定14号一早去找车站,购买返程的车票。但还是语言问题,他们一直没能找到车站。
搞清楚情况后,民警让沈大爷转告韩国朋友,让他们不要焦急,有精河民警在,一定会让他们在精河玩的开心,走得放心。
当天中午,外事科的维吾尔族民警海米提邀请韩国学生们去县城一个具有浓郁维吾尔族风情的饭店吃了顿地道的维吾尔族特色主食——拉条子。下午,外事科哈萨克族女民警努尔古丽又邀请这群学生到她家里做客,请他们品尝新疆水果和干果,还特意为韩国朋友制作了新疆少数民族特色主食——抓饭。孩子们通过互联网中中韩词典和民警进行着交流,孩子们还会用生疏的维语一遍遍说着“亚克西,亚克西!”
虽然交谈的很艰涩,但表情里都充满着亲切和友好。
在韩国孩子和老师的要求下,民警海米提还为这些韩国朋友起了维吾尔族名字。“老师一片公心的带领、照顾学生们到中国旅游,就叫阿得力江吧,是公平的意思;留着齐耳的短发,美丽平静地像一弯明月的小女孩康哈云,就叫阿依古丽……”
每位孩子都有了自己的维吾尔族的名字,他们认真的用韩语记在自己小本上,还不停的念着自己的新名字,叫着对方的新名字,好不开心。公安局的摄影师还为孩子们拍摄了珍贵的活动照片,记录了他们的新疆精河之旅。
同时,海米提警官抽空帮这些韩国朋友购买了返程火车票,联系当地涉外宾馆办理好住宿手续。
1月15日晚,在精河火车站候车室的一角,韩国孩子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围在两位民警身边,拍着手,打着拍节,合唱祝福歌,用韩国人神圣而特有的礼节,感谢民警两天来对他们的帮助。
火车缓缓启动,孩子们的小脸紧紧贴在车窗前,深情地向窗外的民警招手道别,汉语的、韩语的“再见”、“谢谢”连连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