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务须回归大众
(2009-04-09 20:13:47)
标签:
杂谈 |
近些年从《今日说法》开始,案例说法类节目已成为老百姓都喜闻乐见的题材,什么医疗事故、交通肇事、产品质量责任、劳动纠纷、婚姻财产纠纷、合同欺诈……,在看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起起官司后,我逐渐感到法律风险真是无处不在,经常一个官司就让一家人落得家破人亡。哪天我有了关系到切身利益的法律问题,如果身边能有个律师做参谋就好了。一次同学聚会上朋友说起了买房被开发商欺骗的事,我建议他找个律师,没想到遭到了众人的反驳:
l
l
l
l
l
是啊,中国有13亿人口,法律需求太大,而律师才区区十几万,怎么忙的过来,估计都忙大案子去了。我突然想起一个高中同学,他大学学的法律,听说在北京一家律所已经做到合伙人了。为了帮朋友解决房子的问题,我拨通了他的电话,约了他周末见面。闲谈之中聊起了他的近况,没想到他居然也一肚子苦水:“以前案源竞争很激烈,大客户公关成本很高,一个案子到头来经常挣不到什么钱,还要加班到晚上2、3点。现在可好,金融危机一来,很多公司都没有动静了,从08年底开始就已经没有新客户了,合伙人分摊的办公成本太高,压力很大。”我问他为什么不针对公众和中小企业?他说:“公众和中小企业数量虽多,但能承受的费用只有千儿八百,律师按规定不能大张旗鼓打广告招揽业务,我曾挨个给人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法律服务,结果打了很多电话效果都很差,因为电话容易让人感觉我是推销的,而且客户都是有了问题才想起找律师。很多后来给我打来咨询电话的人都只是听说我是律师,也不知道我的具体情况,问的法律问题很多也不是我擅长的领域,耽误了很多时间。即使我能回答,最后大多也只是问问,很少能形成真正的委托,到头来发现这么搞连本儿都收不回来。给我感觉律师职业成了饿不死,吃不饱的鸡肋……”
朋友的一席话让我感觉很可悲,这么大的一个中国难道就没有面向大众的法律服务模式吗?我开始在网上查询,发现其实有些律师曾经做过一些尝试。比如说“法律咨询卡”,公众交365元就可以享受该律师全年的法律咨询。这项服务开始很受欢迎,但后来因为律师经常分身乏术,或是客户咨询时间过长,无法兑现此前的承诺,甚至被客户起诉。我还发现很多律师在网上有自己的博客,为公众解答法律问题。这些网站风格各异,制作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制作精良的看样子花了律师不少钱,差的那些不但显示不正常,还有病毒。最突出的问题是公众每到一个网站只能看到个别律师的资料,受律师执业领域和地域的限制,很难满足不同的需求,经常要看过很多律师的博客和文章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想找的律师,太耽误时间。
后来我又查询了一些律师黄页的网站,上面有律师的介绍和联系方式。有些网站的律师数量很少,有些数量虽多但是搜索功能很差,一大堆律师的简历堆在一起,需要一页一页的翻看。而且几个网站放在首页的总是那几个年轻的律师,应该是花了钱自己做推广的律师,也不知道服务质量到底怎样。有些网站倒是加了很多辅助功能,但是感觉都不太实用,页面布局也很凌乱。我一直没有碰到一个令我满意的网站。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Google上搜索到了一个叫 “爱律网”的网站。以前我从来不知道这个网站,但是发现上面已经有近10万名律师的信息,而且还可以根据他们所在城市、执业领域和成功案例进行搜索和收藏。我感觉很好奇,浏览了几个律师的个人主页,上面除了律师的照片(其中不乏美女律师)、执业领域、案件经验之类的详细介绍外,我还看到了律师在这个网站上回答的法律问题和发布的文章,更有意思的是我还看到几个律师上传了家庭生活和与客户咨询的视频录像。
有些律师头像旁有个“我要视频咨询”,我半信半疑的点了一个进去,弹出的页面中发现这位律师真的坐在那里,还向我问好,吓了我一跳!我匆忙说“我只是好奇,随便点进来看看”。刚进来的时候都没留意律师叫什么名字。但是律师很友好,跟我解释说他是这家网站的合作律师,在这里免费为大家进行法律咨询,我在这里给他展示相关证据和材料后,他就可以对我的案件进行评估,比如这个案子诉讼的可行性,需要的时间和费用等。
我问他在什么地方,他说在广州,真让我不敢相信,这么远的距离视频都非常流畅。我问他如果有法律问题找他怎么收费,他说咨询免费,审查合同和法律文件每小时100元,起草律师函和合同200元,出具法律意见书500元。我听了很兴奋,虽然我不是真正来找律师谈案件的,但这却正是我寻求已久的面向公众的法律服务。我又问他,收费这么便宜你们能赚到钱吗?他说最近所里不忙,积少成多。
他还介绍说这里就好比是法律界的阿里巴巴,全国的律师都在这里,由公众来挑选自己满意的律师。这样一来,律师和公众有了一个统一的见面和交流的平台。除了让公众免费咨询,这个网站还提出了让律师在线办公的新概念。律师除了可以与客户进行视频咨询,还可以把案件进程和产生的费用放在网站上,自己的客户可以随时来看,客户之间不同的案件也不会混淆一团。“那以后就不用大老远跑去和律师见面了?”“对,我们以后也不用到处找客户了,连写字楼的成本都可以降下来了”。“那不错,以后我有法律问题可以来这里咨询你了?”“没有问题,如果你想让我做你的私人律师,可以在我这里登记一下,如果我不在可以通过网站发短信给我约我上线。”“那每次如果只咨询不付费岂不是很不好意思?”“没关系,你只要记得在咨询后跳出的点评窗口给我好评就行了,这对我以后在客户中的口碑很有帮助。”“没有问题!”……
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大大节省了律师和公众之间的时间和成本。因为成本低,律师也可以把服务价格降下来,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让律师更贴近公众的生活,不久的将来公众有问题找律师咨询就方便多了。
让法律服务回归大众,让老百姓也能请得起自己的私人律师——这才是法律服务的真正出路!美国人口只有3亿,律师就有100多万;中国人口达13亿,律师队伍才13万人,——从这样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律师这个优质群体的发展潜力还非常巨大。为了法律服务的事业,律师需要回归大众。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请律师打官司,才能真正推动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朝前迈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