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先生《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12条重要笔记

(2014-01-31 17:16:39)
标签:

南怀瑾

读书笔记

文化

素养

数学

分类: 教育心理全方位
今天是大年初一,给朋友们拜年了,祝大家马年吉祥!

2014年马年第一天,阅读了南怀瑾先生的《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对其中12句话,印象很深,特在此记录:


1. 禀性。本身的种性带来禀性,而父母的遗传、家庭、时代、社会、教育的影响都叫做增上缘,增上缘是那个种性发展的一种助力。


2. 静定,不是修道,也不是学佛,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对于自己人生修养最基本的一个东西。


3. 怎样修心养性,也就是静定的道理,不要看到静定就认为是学佛修道,在中国文化中,修心养性的方法简称“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4. 知止,并不是说把能够感觉知觉的这个作用停止了,这就错了,是要自己引导知性向一个最好的路上走,选定一条心性宁静的路给自己走。


5. 《大学》中有个“八目”,也可以当成咒语来念: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 动以修身,静以修心。


7. 致知在格物是什么呢?把外面无知世界的一切引诱、一切情绪都潇洒地放下,就是格物了,不被引诱。心念知止而后有定,到诚意就是无喘了,呼吸也跟着自然静止。外物影响不了内心,就是初步的格物。


8. 现在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知识过分宠爱关心,反而对子女的禀赋性向都没有深切关注。


9. 孩子们有各种可能和选择,你说孩子应该读哪个学校好,应该哪门成绩好,不要考虑。


10. 己立立人、自利利他


11.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彻底认知人性的问题。


12. 爱,中文所讲的爱,有贪的意思,是一种贪取。西方所讲的爱的教育,由耶稣的博爱一词来的,等同于如家的仁,佛家叫慈悲,我们普通叫宽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