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女儿,你的生命从3年前就已开始。

标签:
早教育儿妻子成长文化 |
分类: 与女人孩子一起 |
打记忆起,就有一种潜意识,将来会在家庭教育方面做些什么。那时的潜意识十分模糊,就是感觉在家庭方面思考得比较多一点罢了,但没想到虽然专业出身为医学的我,在今天也能“如愿”地做上了一回人民教师,是不是很庆幸?
读大学,也曾暗恋过女生、也被某些女声暗恋甚至“被表白”过,但她们最终没有成为我的太太。如今,我的女儿已5个月,她的慈爱的妈妈,也不属于我大学读书的那座城市,其中的故事,太过于复杂,但上天能把这么复杂的难题求解地如此得体,还真不得不佩服上天的能力!
太太,是心地善良、心态十分平和的一位女子。女儿现在除了睡觉、吃奶和玩耍以外,是不闹人的,只是偶尔在身体不舒服或者肚子比较饿了的时候哭两下子,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她的存在。她和女儿简直就是一个人,非常默契,相比之下,我这个大男人,就有点像个“野人”,不过,有时候,还是能进入她们的圈子的,毕竟这么大的孩子眼里就认她的亲妈的。
相比院子里的其他同龄孩子而言,她有着作为一名孩子应该具备的特点,倒不是说她很过人,在我们看来,是那些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地相对迟缓一点罢了。这让我想起曾经Bill Gates 说过的一句话,原话不记得了,大意好像是:“不是我牛逼,是她们太差了。”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没有故意放任,也没有刻意地说教,而是:先自己做到,然后在适合孩子年龄的心理基础上的适当早教。
孩子的一生中,只有一次早教的机会,我也深受当前早教风的感染,但我没被这股风给刮疯。毕竟,培养是一件十分理性的事情,更何况是一个像天使一样的精灵呢。这件事,必须慎重对待。
在中国、甚至全世界,没有那个国家中父母都是早教家。但人人都想做早教家,至于这一点,我们从当前的幼儿类图书的销量能看出,也能大致从左邻右舍的亲戚家孩子上学中能看得出,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看得多么重要,就算是这样,我所遇到的家庭当中,注重分数的几乎占到了99%,注重孩子成长同时也有方法的几乎连1%都不到。
我为什么如此疯狂地重视孩子? 因为在当前社会中,我们很少有人能让孩子成为她原本的自己,总是在她们扭曲地变为大人眼中的“他”。这叫培养吗?这好比方,一个有音乐家潜质的儿童,我们让他去学物理。请问,这是培养吗?我们想成为让她成为自己的人,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理想。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得多。好像,这是国外的一本书的名字。
做正确的事,好比方向,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向能否最大发挥她的潜质;正确得做事,能把一件事做好,但这件事本身是不是合理的?
让孩子把画画好,是把一件事做正确;但真的要让孩子去学画画吗?这就关于一件事情本身值不值得去做的问题了。
我们也不是什么早教专家,充其量,只是跟随着自己内心的家长。
如何跟随内心?回忆起来,有着这么些个事:
1、大一上学期,在学校一书店买了《家庭教育》,现在这本书还在我卧室的书柜中存放着。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反正就是买了,如果真的要分析出一条原因的话,可能还是因为有些相关问题弄不懂吧,想找本书对照着看研究研究。后来,不到几个月之后,那个书店居然被拆了,那时学校大兴土木,旧有的一些建筑都陆续不见,取而代之的完全充满着新鲜感的高楼大厦,霎时间,觉得索然无味。可能这就是文化的传承魅力吧,这个说不清楚。
2、大学期间,我是一个刘墉控。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我受刘墉的影响比较大。那时候,手头上没有多少余钱,自然也想不到买更多的书,那时候的书价格跟现在便宜不了多少,更多的时候是借阅图书馆里的书,但图书馆里的书能有多么的好?就算在搜索平台上看到了一些好的书名和作者,但索书时,人家说借走了。这一借走,就根本不知道何时能还。于是,出了图书馆后,还能抑郁寡欢一阵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上了刘墉的书。那时,在校外做家教,每次的收入总能买一些有质量有看头的书,其中,刘墉的书几乎每种我必购买。刘墉的书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包括人际交往、对社会的看法、理智、个人修养等方面,当然,这些内容也不断地解决了我头脑中曾经的教育问题和人文疑惑。
3、平时对心理和学生、家庭关注地较多。这是一种潜意识,一种从孩提时就一直携带的一根拐杖,冥冥中,觉得那好像是自己的天赋使然。虽学的是医学,但对医学我一点都不感兴趣,总觉得医学谈及不到灵魂的深处。
09年结了婚,也找到了现在的太太。我总觉得,一个人,有了想法之后,会去寻找能与其观念大致能相印的那枚印章,太太就是那枚印章,我是印泥。
太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最美的一点是太太很具母性,她绝不是当前那种被学者不看好的淑女,但绝对是一位品行端正、仪表端庄、心智比我高的女子,一位有母性的女子,如果再发动一次女性革命的话,倡导母性运动手握母性旗帜的就会是她。
一位好女子,能让女儿也拥有养育孩子的好方法,所以,我尤其喜爱女儿,幸运之神也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女孩。
一位好女子,是家庭的幸运,是国家的幸运。以色列民族千年不败,不仅是因为那部《塔木德》,而是因为犹太民族的每一位女子和每位母亲,和那强烈的民族危机之下的无尽的奋发。
这些年,接触过一些佛教、儒道释等经典,越发觉得:母亲的神圣,是需要敬畏的,这是我潜意识中的心声。
对于我们手中的孩子,我感到十分敬畏;
对于我眼前的女子,我感到十分敬仰;
对于我们现在的这个家庭,我感到十分幸福。
当然,在孩子前3年的生活中,接下来,如何更好地让孩子健康长大、让家庭积累更多地福报,是我——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要深深考虑的。
如今,孩子刚刚5个多月,我能查找的一些幼教权威书籍有这样一些,书虽不能全信,但好书决不能擦肩而过,现列举出来与有兴趣的朋友分享如下:
1、王东华的《发现母亲》;
2、木村久一[日]的《早期教育与天才》;
3、孙瑞雪的《爱和自由》;
4、冯德全《早教系列》;
5、李子勋的《后现代家庭亲子关系》
……
读书思考的过程中,我记录了思考中的如下片段,不知对不对,请朋友批评指正:
书,我的又一位爱人。一本好书,有时能让自己触及精神之树的树梢;一本好书,能让我在朝圣路上减轻膝盖上的疼痛;一本好书,能让我擦干眼泪之后还能为远方的理想灯火而孜孜不倦的奋斗,还能让我在麻醉之余多一份清醒,才能继续超前爬行。亲爱的书,你在我的脚下,你在我的心中,我的爱人。
以母教为核心。在母亲和父亲的教育中,要永远以母亲脂肤性格的教育为主,有着慈容心态的母亲,教育出拉的孩子性格多和谐,众观历史上诸多有成就、幸福且长寿的人士,他们的母亲多慈容,他们的母亲多安全感。这一点上,父亲教育永远要甘拜下风,因为母亲与孩子间,有着得天独厚的心灵感应。
永远捍卫妻子的安全感。最近,家庭教育的方向有所升级:改善以前单纯的孩子的维度发展理念,转向孩子母亲心态的呵护,让我的理念与妻子心态融合,让妻子自然而然向孩子输送“精神母乳”,让妻子对孩子进行心灵感应和行为的影响,我呢,就力所能及地捍卫太太,心甘情愿跟在太太屁股后面。
基于自然状态下的早教开发。最近阅读《发现母亲》和《家庭成就孩子》两本书,发现早婴孩的教育可以早些开始,但开发的时候要顺着婴孩的自由发展去开发,要更多地接触自然。我之前的顾虑是:以为早教开发会影响孩子的右脑发展,但接着又想,如果不能早期开发,又要等到何时呢?现在懂了。
育儿的同时,也是父母自身快速学习的时候,不然的话,怎么能引领着孩子向她的那个方向发展呢?
育儿,要做得比优秀教师更优秀,要细细呵护孩子成长的每个点滴。
凡事用心做,不会做得差;
凡事用心做,能与孩子心底的那股清泉相通,让她来净化我的灵魂;
凡事用心做,夫妻之间才会有共同的目标,这样,才能使整个家庭朝着更正确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经营家庭、抚养孩子,我们有责任!
女儿,2009年,3年前,你的灵魂就已经开始形成了,你慢慢长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