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中
最近阅读台湾蒋勋的《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看书的过程,是品味蒋勋先生思维的美、欣赏古人艺术作品中的美的过程。
这些美,是一种自然的感觉,而不是一种目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国著名学者林格曾说的一句话,大致意思是:很多事物发展到极致,是和文化相关的。
我们都知道,电影、音乐、绘画,本是艺术,但极致的这些作品,一定与文化有关。教育、开办企业,都在谈文化。经商、做人、做事也都与文化有关。
古今看来,最能传承下去的,就是文化了。
文化,不是文学,更不是学历,她,是,一种美丽的思想,或者说是一汪碧波深潭,其中,满载着美,这种美不言而喻。比如,在金丝楠木的书架上端放着一本《金刚经》、一本《纳兰词》、一本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等。酷爱书籍的人才会为这些有神韵的书购置金丝楠木书架。一本书的定价才几百几千RMB,为什么有人却用昂贵的金丝楠木来盛放这些书籍,仅因为这些书中的内容无价,而不只是书的定价。
以色列民族在世界上散居了几千年,最后终于历经苦难,在20世纪中叶建立了以色列国家。是因为有着文化的聚联,以色列国家中把教育放一切之首。文化既然有了,更重要的是珍惜文化和参悟文化中的美与智慧。
有了珍惜,才会有敬畏,才会呵护。
我们在说道德,一声对不起一声谢谢,如果内心没有充满愧疚和美感,这种说对不起和谢谢的神态一样是遭人厌恶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自己的一声谢谢说地多么僵硬、别人地一声对不起说的多么牵强。这一切都是因为心中没有了美。
没有美,就没有道德。
有了美,道德自然就会来临。
蒋勋先生说,孩子很小时,应多积累美的库存。用蒋勋先生关于美的库存定义,就是——在谨慎极度空虚的时刻,一个可以让你继续生存下去的东西,是使生命继续丰富、圆满的东西(《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一书P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