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经史札记★ |
CG,2005-06-12 10:17:32
近日得闲,读了一些敦煌文字,尤其关注了下我所喜好的敦煌舞蹈、飞天舞的东西,颇觉有趣。其中最让我倾心的,大概就是这个反弹琵琶了。
反弹琵琶飞天图
反弹琵琶是敦煌112窟著名的壁画。112窟是著名的袖珍窟,窟小画妙,其中的这幅反弹琵琶画,据说是敦煌诸反弹画中最完整者。因窟较小,访客进去容易损害壁画,故不常开。上次秦兄所提到的,不知是否此窟。
反弹琵琶这个动作,我们在敦煌飞天舞中可以看到,大概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舞蹈动作。动作中由主力腿微曲,动力腿则盘在主力腿上,左手执琵琶,右手反转脑后用力拨弦,也就是所谓的“三道弯”特点。这个动作,据说初唐、盛唐都尚未有,只在中唐(即安史乱后)才出现。盖此动作本为吐蕃人所创,今日西藏一些地方尚有反弹三弦者。或是安禄山好舞,其人虽腹肉垂膝,转起圈来风驰电掣,即所谓的“胡旋舞”。因之虽乱长安,不废艺术,顺便把反弹琵琶给带了进来,也未可知。这正有点国家不幸艺术幸了。
其实,琵琶本是在马上演奏之乐器,本名“批把”,所谓“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至魏晋时才更名曰“琵琶”。要想在马上反弹这样一个“批把”,难度一定是极大的。所以舞蹈学家说反弹的原来当不是琵琶,而是如三弦那样的更轻巧灵便的乐器,只是后来为了舞蹈美感,而用了琵琶,这是有道理的。古三弦,原也是吐蕃一代的发明,样貌当类今日北京评书的三弦之细长状,反弹起来,也就容易一些。
反弹琵琶动作中的身体基本造型,是前提所谓的“三道弯”。此动作极富动感、极富张力和活力,现在在民族舞上已经是一个基本的舞蹈动作,舞蹈史家称唐时已有,可见证于大量的唐代壁画、唐佣中。而宋之后,就几乎绝迹了。大概是程朱好静不好动,日但以坐来养精至诚,目视止于三尺之远。这样枯槁的人,当然容不得那极富动感的三道弯了。反弹琵琶这样绝美的动作,若非那时人将其藏诸于荒野壁窟中,大概也要如广陵散曲,早绝迹于人世间矣!如此,陈寅老称中华文化造极于天水一朝,或亦可商耶?
附带说一下,现在一些各样的开坛讲经的专家,有些实在也是水平尔尔。即如手头这套“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系列,乃北图任继愈和柴剑宏所辑各类敦煌专家在北图开坛讲稿之书面版。但仍然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实不应当。就算是讲者说经时不小心犯错,整理出版时总该校对一过。以这样严肃的大家集里,竟将《汉书》作者认做蔡邕,指东晋政权存在于北方黄河一代(事实上东晋偏安江左,立在江南,与北方交接未越今苏、皖一线),是怎样也说不过去的。
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