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一个合适的指数基金定投组合?

标签:
基金 |
分类: 投资 |
现在做基金定投,很多人都想做一个组合,把好的基金都收了。
可到底为什么要做组合?
对于长期投资计划来说,该如何做一个组合呢?
指数型基金,被动式跟踪市场指数,可预测性、可控性更强,不会有“投资风格漂移”等主动型基金的很多问题,可选的不同标的也比较多,是构建定投组合的首选。
01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做组合的重要理由之一。
分散投资,降低风险,还可以提高整体收益的稳定性。另外,基金最终是要赎回的,有了一个组合,在赎回的时候会比单只基金更从容,特别是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变现的情况下,就可以先把收益高的部分基金赎回以应急。
既然是指数基金的组合,什么样的组合才是合理的?显然不能只靠感觉、靠概念,而是要对指数有深入的理解,以及具体的数据支撑。
对于国内的A股市场来说,相关的指数是越来越多了。
上证指数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所有股票的股价指数,深证指数是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所有股票的指数,创业板指数是创业版挂盘所有股票的指数。
对于很多板块,也有相应的指数,无论是蓝筹股、大盘股、中小盘股、创业板股,还是金融、证券、消费、医药、军工等行业,还是高股息的分红股指数等。
在变幻难测的市场走势下,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板块、不同的指数,很有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上涨或下跌走势。面对这么多宽覆盖和窄覆盖的指数基金,该如何进行合理的选择呢?还是看看这些基金的过往表现吧。
02
选取了一些相对热门的指数型基金,并对截止到2017年底的五年、十年定投进行了数据回测,包括了:
A股基金:
上证50:排名前50的优质大盘蓝筹股,业绩稳定、市场地位稳固、股息率较高,例如贵州茅台、中国平安、伊利股份、招商银行、中国建筑、保利地产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
沪深300:沪深两市规模大、流通性好的大盘股,排名前300的股票,包括了上证50。
中证500:
创业板指数:创业板中排名前100的股票。
香港H股:注册地在中国大陆,但在香港上市的股票。
恒生指数:香港证券交易所内,所有股票的股价指数。
中证红利指数:沪深两地现金股息率比较高、分红比较稳定的前100只股票。
标普500:
纳斯达克100:
医药、消费、证券等指数基金:专注于跟踪特定行业板块的股票。
Tips:
纳斯达克市场有很多小型创业公司,但纳斯达克100指数并非中小盘,而且例如苹果、微软、谷歌等股票也包含在了标普500中。
http://s5/mw690/001mgQP0zy7jORnF13u64&690
这是截止到2017年底,分别回测五年和十年定投的数据。
还包括了两只300/500的增强型基金。这种增强型基金,介于只被动跟踪指数的纯指数基金, 以及完全主动操作的股票型基金之间,有了一些相对灵活的主动式策略。在成熟的美国市场,这种增强型指数基金较少,但目前国内市场的环境下,有些增强型指数基金表现的还不错,只是个体之间差异较大。
03
考虑到长期的基金定投,回测了五年和十年的数据。上证指数过去10年的表现如下。
尽管中间包括了两次剧烈的牛熊转换,本次的回测依然予以漠视,采用“怎么都要买、打死都不卖”的最傻定投策略。除了刚开始设置好自动扣款外,中间就是Do Nothing, 直到五年、十年后暂停并卖出。
这种看似简单粗暴,没那么理性(按道理遇到牛市卖出,熊市再投资的收益会更好)的回测方式,可能更说明问题。(不是为了探求高收益率的定投买卖策略,而是看各个指数基金的表现,并以此构建定投组合)。
为了统计更方便简单,每月15日定投1000元,五年共60期,十年共120期,定投截止到2017年12月,并在2017年底赎回所有的份额,按0.15%一折申购费率估算,年化收益率的计算考虑了货币的时间成本。(数据来源:http://data.eastmoney.com/money/calc/FundCalcDTSY.html)
因为成立时间的问题,有5只指数基金做了十年的回测;大部分都做了五年回测(富国创业板、国联安医药100成立接近五年,做了一定的预测估算);消费、证券等其他主题行业基金成立时间较短,并且由于市场热门行业转换等原因,没予以回测。
04
从以上的回测结果来看,跟踪A股整体市场的华安MSCI中国A股,五年年化收益率13%,十年的年化收益率为8%,还是中规中矩的。
1)
上证50过去五年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20%。
这有些颠覆自己的认知。一般认为,中小盘股票的价格波动大、弹性大,长期基金定投的收益应该更大。美国成熟股市的一些统计,也认为被低估的中小盘股是长期投资的最佳标的。
我想,这还是跟国内股市的具体情况有关。一线大盘股,业绩增长稳定、分红多,而长期分红再投资更是可以实现复利的收益。从富国中证红利基金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优质的、高股息率股票的确具有很大的长期投资价值(现在中证红利的股息率达到了3.7%)。
与美国成熟市场不同的是,国内的中小盘股票盈利性差,很多还是靠炒概念,没有持续的利润支撑,更别提股东的分红。
指数基金,最终也是落实到个股上,长期的收益也离不开股价的提升,从个股投资的角度,股价等于“估值(PE) * 每股净收益”。长期来看,由于市场情绪等多种原因,估值一直波动,有的时候低,有的时候高,但最终都是回归到一个区间内;而每股净收益,就是未来创造的净利润,企业业绩的增长才是投资个股的关键。
公司的内在价值,就是未来创造现金流的折现,没有利润来源,从长期看,都是纸老虎。
2)300/500的增强型基金表现抢眼。
正如上述介绍,所谓的增强型基金,就是在纯指数基金的基础上,加了点主动的投资策略,现在市场上也有些是带XXX价值、XXX低波动的名字。
从投资哲学的角度,这种变种的基金有些尴尬。既然是相信市场有效性的指数基金,还非要加上点主动的策略,又不是完全主动型基金。
但,在中国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有的表现还真不错,只是现在的增强型基金品类也较多,表现并非都尽如人意。在这种基金的选择上,建议还是选择成立时间长、规模大、市场表现稳定的产品,这样其主动投资的策略模型应该更加稳定,过往投资纪律的把控也比较好。
3)纳斯达克100的收益远高于标普500
美国纳斯达克主要是高科技、创新型的公司的聚集地,也孵化了众多的高市值的互联网巨头,前100只股票在过去5年的表现可以想象。
标普500是从包括美国纽交所、纳斯达克市场中挑选的500家公司,包括了金融、工业、医药等行业股票,更具有分散性。
4)医药100基金的表现,比想象的差的多
这个也颠覆了自己的认知。医药100指数,是从沪深两市中挑选的前100只股票,在大健康巨大需求的背景下,应该都是规模大、利润好的医药公司才对。
事实上,中国的医药行业受制度的影响比较大,在药价管控、医疗改革等的大背景下,医药板块在过去五年的表现并不好。2016-2017出现了两年的横盘,现在医药100的市盈率差不多是34, 也并不低。
在美国,医药板块是非常强势的,这个跟他们的技术研发水平和医疗体制都有关系,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势必会诞生大市值的超级医药牛股。
5)其他的行业类基金
对于证券、金融、消费、环保、军工等其他行业类基金,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并未做统计。股市一直是波动的,而由于板块轮动等原因,肯定会随着时间出现较大的表现差异,如果不从一个较长的周期来看,统计结果的意义并不大。
以美国为例,据统计1957-2003长达46年间,医药股和消费股是长期投资者的首选。然而,从过去的20年来看,IT类和电子元器件的企业则占了10大牛股的半壁江山。
所以,这种基金的长期投资,要具有结合经济发展的前瞻性眼光。
05
选取不同统计周期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统计学上的技术问题。这些回测都是在2017年底卖出的,而当时的大盘股表现远超过中小盘股,这或多或少对结果会有些影响。
但无论如何,五年和十年的简单粗暴回测,已经很说明问题。只是,过去好只能够说明未来表现好的可能性大,未来会大概率表现好,但不是绝对的。
06
从以上回测和分析来看,对于长期投资来说,还是要回归到价值投资。
未来不可预测,没有绝对的标准,投资本来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游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构建指数基金组合时,可以遵循下面的原则。
1)以大盘基金和高股息的红利型基金为主,适当搭配中小盘基金和海外基金。这样,不仅总体收益会比较可控,而且还可以分散下风险。
2)基金组合以3-5只为宜,方便管理和调整。
例如,3只的话,可以考虑“沪深300 + 中证红利 + 中证500”的组合;
如果5只的话,可以考虑“沪深300 + 中证红利 + 中证500 + 香港恒生 + 标普500”的组合,在权重上偏重于更熟悉的沪深300和中证红利。
尽量减少指数基金交叉覆盖的情况,例如“上证50 + 沪深300”, 或者“标普500+
3)行业指数基金或者其他主动策略,依个人经验能力而定。
如果有很好的预见性,看好重仓某个板块定投,收益可能会更大,但这个要自己掂量下;
如果有超强的判断力,能够建立合理的估值标准来组建更灵活动态的组合,或者更灵活的基金资产再平衡,也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但是,投资有时候就是这样,慢就是快,笨不一定拙,对于一个长远的定投计划来说,最终的输赢未必。
其实,构建个合理的指数基金组合只是第一步,在开启定投后的长期坚持、严格执行既定的退出策略,才是保证最终收益的关键因素,而大部分人应该都输在了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