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放开,保险行业加速开放,对保险业有什么影响?

标签:
保险财经 |
分类: 保险 |
今天,老大在海南博鳌发表重要讲话。
明确了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道路,在金融等领域大幅度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并与关系良好的贸易伙伴国家主动扩大进口。
无论贸易战再面红耳赤,这个对国内消费者绝对是件好事,商品更廉价了,服务更优质了,竞争更公平了。
在金融方面,特别强调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
http://s16/mw690/001mgQP0zy7jAaUCfOT1f&690
这对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但又一直在野蛮生长的中国保险行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1、利好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在中国,除了国内的保险公司,外资的保险公司包括了友邦这个外商独资、以及信诚人寿、中美大都会、中英人寿等众多的中外合资公司。
友邦一直坚持独资,其在华业务范围一直局限在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扩大在华业务范围,在市场方面肯定是个利好。
(除了互联网保险,传统保险公司的执业范围是有明确规定的。对于一张保单,如果签署地不在范围内,或者居住/工作地都不在范围内,算是违规的保单。当然了,居住地是可以后续更改的,这算是个灰色地带吧)
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外资最多占50%,而且很多都是50%: 50%的结构,保险的加快开放,除了扩大执业地域外,更是让外资公司有可能占到51%的控股,这对保持长期稳定的经营发展战略是很关键的。
试想一下,你占50%,我占50%,管理层几年轮换一次,但你在经营管理上更有经验,这可能会造成发展战略的不一致与反复摇摆,从而影响业务的拓展。
当然了,单纯从投资的角度,面对中国这块尚待开发的市场,更定是外资投资者的沃土。
2、利好中国保险行业的整体发展。
中国的保险行业,一直饱受诟病,野蛮生长发展参差不齐。
加快行业的开放程度,可以引进更先进的管理理念,整个市场趋于规范化。虽然市场竞争势必会更激烈,但也可以互相学习影响,哪一个优秀的企业,不是从竞争中破茧而生的呢?
过于长期的保护国内的保险企业,最后不仅行业可能会稀巴烂,消费者更是受害者。
现在国内的保险公司,翅膀都已经很硬了,在互联网、新科技等方面还占有一定的优势,面对更加开放的竞争环境,也一定会经受住考验。
3、综合的理财顾问和第三方中介的机会
中国的保险销售,目前还是以800万的代理人为主,自己卖自家的产品,规则就是这样,无可厚非。
但国外市场,独立的理财服务公司或者第三方的中介业务,发展较为成熟,而且人均产出较高。
这种趋势最终会怎么影响中国的市场,不好断定,但随着相关外资机构的入驻,应该会逐步面临着更多的机会。
保险的方案,是比较私密性的,而往往合适的保险计划,肯定离不开更细的家底儿信息,这正是量身定制的综合理财规划所需要的。
客观的对比市场上的保险产品,并做为整体理财规划服务的一部分,随着人们对知识付费服务得逐步认可,以后还是很有市场的。
这个,和大街上有人给你推销P2P理财,卖一个简单单一的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4、保险公司的职能分解,会产生新的业务模式
现在传统的保险公司,更多的像是个营销公司,是渠道为王的行业。
客户观念、信任关系、促单流程等国内的特殊环境,决定了营销环节的重要性。
实际上,在金融行业里,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是最简单的,包括产品、营销、投资和理赔等环节。
就像之前在很多地方讨论过的,这些环节是否会独立出来,并且由不同的运营主体为多家保险公司服务,从而降低整体的成本?
比如,中小型保险公司可以专注在保险的新产品开发上;在理赔环节,可以交由第三方的运营公司负责;在营销上,可以通过与第三方中介、理财咨询公司和互联网伙伴合作;就连投资方面,也可以由第三方的公司来打理。
这种职能分解和再聚合,国外也在酝酿当中,但相信随着我们的加速开放,国内也很快会做探索,并且会带动新的业务机会。
5、互联网保险的变局者,流量入口在我们这里。
在市场营销方面,互联网保险无疑是很大得搅局者。
在理财、基金、P2P方面,互联网相关的服务已经很多,而且流量比较高。
在保险方面,经过了几年的探索,在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和平安、泰康等保险巨头的多方推动下,至少面对大众化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和方案已经开始生根发芽,五年、十年之后的发展不可限量。
在这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和第三方机构并没有多大优势,而且虽然我们底层技术不如老美,但在各种互联网应用方面,那可是全球领先的。
更何况,绝大部分的流量入口,已经被国内的公司给牢牢的把控住了,而这对于营销环节来说是最重要的。
总结下
给对外开放的政策点个赞吧,无论是从消费者、相关从业者、投资者,还是产业观察者的角度。
在变化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