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融合的三点建议
(2015-07-23 10:59:10)
标签:
企业文化非公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融合国药控股沈阳有限公司 |
分类: 个人思想 |
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融合的三点建议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结合起来的新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其中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产权多元、资本经营、股份制等等是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显著特点。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再是单一国有经济的利益载体,而是各种不同经济利益的代表,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制衡,在企业的发展问题上相互协商。
国药控股就是典型的由公有制(中国医药集团)与民营资本合作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混合所有制企业能否克敌制胜,,不只在于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进行融合,另一关键的课题在于如何有效地融合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因为这两种文化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不能是硬性的改造和简单的拼接。
从我所接触到的若干个非公有制企业中,我总结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少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及核心价值观。
1、初创企业的企业文化处于不自觉形成阶段:
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在初创期,不会提出企业文化建设,他们的企业文化是处于不自觉的形成阶段。有调查显示,中国82.4%的非公有制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并且很多是依赖于自己家人、亲戚、好友集资。这些小规模企业的成立原因,多是因为看到某些行业“目前有钱途”。
我有两个同学先后进入了房地产行业,一个在房地产行业开始升温时进入,赚了个钵满盆满,又在开始降温的时候退出转行;另一个在房地产行业开始降温时进入,在遇冷时因后续资金缺乏无法支持周转而退出,不但个人损失严重,也给一些建材商和购房者造成不小的损失。
两个人虽然在房地产行业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看到的是短期利益,而不是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前景。不打算在一个行业内长期存在的企业,无法确立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当然也缺少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缺少核心价值观的企业,犹如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船只。
2、在企业发展期容易形成“老板个人文化”:
非公有制企业中,经常是所有权和管理权不分离,也就是董事长、总经理兼于一身。一旦企业顺利度过了初创期,老板(董事长兼总经理)就乐于通过个人成功的经验,总结出一套“企业文化”。这个时候,企业文化容易变成老板的人格化。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处处擅长、面面俱到。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全体成员共同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知识的沉淀。如果企业文化变成了“老板文化”,这就意味着一旦企业面临着变革的需要,如果这种变革不符合老板的价值观,这种变革就无法推动下去。同时,“老板文化”也阻碍企业管理层推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企业文化建设不系统:
企业文化绝不是空洞的口号,真正的企业文化需要经过系统的、长期的建设,是需要很多年的文化积淀,很多代员工的辛勤努力经过提炼而得的,是企业全体员工都乐于接受的思维模式,是得到公众充分认可的。
非公经济企业恰恰缺乏系统的、长期的企业文化的建设。
1、内涵空洞:随意的照抄一些“高大上”的口号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要求员工死记硬背,但是员工根本不理解真正内涵。如果员工发现企业文化过于抽象,与自己的手头工作毫无关联,那么这种文化在必然遭遇多数人的漠视。
2、追赶时髦:看到其他公司搞了企业文化建设,自己也要搞,没有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没有严肃的自身特点分析,盲目的模仿知名企业的文化。例如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求是创新”的提法在现阶段就比较时髦,但是如何理解这些概念,如何真正实现它们,企业需要进一步地探索。不符合自己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很难让员工接受,自然不会产生真正的效果。按照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一直在模仿,永远难超越”。
3、言行不一:文化中写着“质量第一”,却因为成本和利益考虑而掺假制假,口号上喊着“以人为本”,管理上却因循守旧。这种心口不一的状态时间长了,员工与企业也会貌合神离。企业文化建设反而起到负作用。
4、无关员工利益:企业员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如果企业文化建设只是考虑企业的财务指标,而没有可考虑员工的利益,员工就不会主动的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努力。
三、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脱轨:
1、制度不完善: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必然是科学、完善、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如前所述,很多非公制企业是依赖于自己家人、亲戚、好友集资形成,属于典型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主要的管理手段建立在血缘、亲情、信任的基础上。这对于减少管理成本、理顺劳资矛盾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管理惯性也阻碍了企业制度的完善,阻碍管理水平的提高,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制度执行缺乏有力的保障,影响企业文化的宣贯:
非公有制企业很多“元老”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坐到重要的管理岗位,负责主要管理工作。这时,制度的执行会受到“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影响,进而因此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宣贯。
朋友在沈阳市某商业集团下面一个公司做总经理,他准备推行绩效管理,以落实集团文化中的“向管理要效益” 。
但是他又深感举步维艰:办公室主任的能力远不如几个下属,但是她是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的元老的孩子,董事长特意叮嘱这位朋友——她(元老的孩子)要在我们这里养老、不符合岗位要求的财务主管是某个官员安排的、保安队长是……怎么给他们考核呢?如果严格落实绩效考核结果就要给他们调岗、解雇——可是这在董事长那里行不通;不严格落实绩效考核结果——员工会把绩效管理当儿戏,“向管理要效益”变成了空话,以后谁还会尊重和信服企业文化呢?
当然,公有制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有其不足之处。管理学上把企业文化以“控制程度——方向性”上分四个维度,分别对应四种企业文化类型(如下图)。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文化,在建设上要汲取彼此之长,摒弃彼此之短。个人认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的融合,至少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尊重各个新加入企业的现有文化:
能够我们国药控股公司相融合的非公有制企业,一般都是所在地区本行业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在企业文化上虽然难免有较大比例的功利主义色彩,但是绝非一无是处,不能全盘否定。
应该在融合企业的同时,抱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严肃、认真、开放的心态去审视他的企业文化,还可以请这些公司的负责人讲一讲企业文化背后的故事。通过这种真诚的交流,不仅能在以后融合过程中找到切入点,还可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发现和修正自己的不足。
二、从重要制度规范入手,轻重有序,不能操之过急:
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企业制度能使员工最直观的感受到的企业文化,因此文化的融合,可以先从制度的融合开始。相对来说,和非公有制企业相比较,公有制企业的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完整、科学。但是在融合过程中,不能急于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全盘使用公有制企业的制度,如前所述,非公有制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同样有其优点,如果一次性全盘否定,会造成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的不稳定和抵触,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可以从一些重要的制度规范入手,比如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新领导人事的任命、否决指标制定等直接影响企业成败的制度,对于他们现有的其他制度可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整改,这样会有一个心理缓冲期,不至于产生太大的抵触。
三、提高认识,开展针对性培训,管理层率先垂范
企业文化培训,可以通过管理层和员工两个层次展开。对于管理层,应该要求企业所有中层以上管理者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同时还要能够对下属做企业文化培训,更重要的是,管理层必须起到率先垂范作用,用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衡量、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员工层,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对本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它来激活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全面、快速、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