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伟大的科学家杨振宁先生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您惊才绝艳,您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
您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曾经,您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您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这是感动中国给杨振宁的颁奖词
您用一生架起东西方科学的桥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杨振宁教授留下的宝贵遗产,以及中国科学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为什么杨振宁的离世引发科学界集体关注,
2025年10月18日,这位百岁物理学家在清华园离世,他不仅是诺贝尔奖得主,更是连接中西科学的特殊桥梁。说到他的科学贡献。主要在两个领域改变了世界认知,第一个是和李政道一起发现的,宇称不守恒,这个发现直接让他们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个是和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个理论就像盖房子地基一样,为整个粒子物理学奠定了基础。但杨振宁的贡献远不止这些科研成果,从1971年第一次回国开始,他就一直在做一件事。
推动中美学术交流,建议国家重视基础研究,还设立基金帮助上百位中国学者去美国深造。1997年,他亲手创建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留下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治学理念。现在这个研究院发展的怎么样了呢?好消息是,他已经不再依赖一个人的光芒。姚红团队提出的姚力模型在量子计算领域开辟了新方向,杨振斌研究员在量子引力研究上也取得了突破。这些成果证明,一个人的离开不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更深层的挑战。杨振宁最特别的地方是他能用个人影响力打破制度壁垒,现在中国科学界国际合作已经很普遍。
2023年年,中国参与的国际合著论文就有15.9万。
进入了全球前1%的高被引行列,但像杨振宁这样能真正影响全球科学议程的中国学者还是太少。未来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家,他们既要能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也要敢于在国际科学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国家已经搭建好了制度平台,现在需要的是有全球视野的新一代科学家来担当主角。
一个人的离开不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更深层的挑战。
杨振宁最特别的地方是他能用个人影响力打破制度壁垒,现在中国科学界国际合作已经很普遍。
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