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母亲讲堂志愿者杨胜荣、吴艳萍、刘丽梅分享学习心得:

(2025-08-14 09:22:13)
      杨胜荣
      参加中华父亲节文化月汝州启动仪式有感:
      今年8月8日,值此中华父亲节之际,我有幸随刘冰先生一行,赴河南汝州参加“孝贤杯”第四届中华父亲节文化月启动仪式。这场以“孝、善”为核心的文化盛会,如同一股清泉浸润心田,让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孝亲敬老”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所见所闻皆化为触动心灵的力量。
      活动现场,“孝”与“善”的氛围扑面而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父亲代表逐一登台,他们的讲述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句句饱含真情,如春雨般滋养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灵。其中,中国十大孝子王凯的事迹尤其让我久久难忘。为了完成母亲“看看祖国山河”的心愿,他与兄弟亲手打造了一辆重达700多斤的人力房车,取名“感恩号”。兄弟二人拉着母亲,从黑龙江出发,一路向南,足迹遍布香港、台湾等地,行程近四万公里。翻越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时,他们肩头磨出血泡,脚下踏过险滩,却始终以“只要母亲开心,再难也值得”的信念咬牙前行。这不是简单的旅途,而是用脚步丈量孝心的长征,是对中华“孝”文化最生动的践行。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孝,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危难前的担当,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是把父母的心愿扛在肩头的勇气。
      这场盛会的温暖,更体现在无数默默奉献的身影中。其中汝州合协书画院的艺术家们带来了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无偿赠予参会者,笔墨间流淌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赤诚;抗战老兵李丙需,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将私人抗战纪念馆的展品搬到现场,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战地日记,无声诉说着家国大义与赤子情怀。他们或许没有聚光灯下的荣光,却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善”的真谛——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倾心聚力,不求回报,只为让这份温暖代代相传。
      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其传递的精神力量却在心中愈发清晰。它让我们看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使命,而是千万普通人用行动续写的篇章。在此,不得不感谢组委会的精心筹备,从议程安排到细节服务,处处可见用心;感谢河南中华母亲讲堂张延芳主任的辛勤付出,是她的热忱与担当,让这场文化盛宴得以圆满呈现;更要感谢中华母亲讲堂发起人刘冰先生,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大爱与无私,让“孝亲敬老”的种子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让民间组织成为文化复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场关于“孝、善”的盛会,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陈兴海。父亲出生在龙胜县平等镇的高寒山区,一生只读过两年多书,却用行动写就了一本厚重的“人生教材”。他九岁那年,为躲避抓壮丁,从平等乡太平村被接到二十多里外的琉璃村,成为我奶奶的养子。后来他常说,那天走在山路上,三步一回头望着老家的方向,泪水打湿了衣襟。这份对故土的眷恋,后来化作了对养父母的深情——他待奶奶,胜过亲生儿子。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神秘”的。因工作繁忙,我们兄妹与他相处的时间不多,更多时候是听着脚有残疾的母亲,在缝纫机的哒哒声中讲述他的故事。母亲说,父亲曾参加过游击战争,后来响应号召回村担任支部书记,再后来被调往县里重点工程“红三四”水利建设工地任指挥长。那项工程在广西颇有影响,上千农民义务出工,有人家大儿子牺牲了,小儿子立刻顶上,“千米高山凿天河”的壮举甚至被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成纪录片。父亲在工地与家之间奔波,两地相隔近三十里山路,他常常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有时回来,怀里总会揣着一只两年多的老母鸭——那是他特意买给奶奶补身体的。奶奶勤劳一生却体弱多病,父亲总说“老人家不容易”,我们兄妹谁也不许动那碗鸭汤,这份对长辈的敬重,深深烙印在我心里。
      父亲在六十九岁时写了一本《回忆平生话家史》,书中写道:“琉璃杨家这一家人,最善良,最好客,最勤劳节俭,最有孝心。”这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写照?家中常年宾客不断,无论远近,只要进门,必有油茶饭菜招待。有些与太公交好的客人,一住就是数月,主人始终笑脸相迎,杀鸡煮腊肉相待,毫无怨言。
      父亲临终前的几小时,虽已极度难受,却仍清醒地叮嘱每一个守在身边的人:“要做好自己。”他特意叮嘱我,反复交代要照顾好残疾的母亲,连自己的后事都一一作安排。后来母亲生病至瘫痪在床一年多,我们兄妹始终悉心照料,这既是对母亲的爱,更是对父亲遗愿的践行。
      回望此次汝州之行,看着那些优秀父亲的事迹,再想起父亲的一生,我深感惭愧。我们所做的,与“孝”的真谛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也正因如此,这场文化盛会才更显意义——它让我们看见榜样的力量,让“孝亲敬老”的种子在心中重新生根,提醒我们用余生去践行、去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基因,是每个普通人用行动书写的篇章。愿我们都能以孝为尺,以善为灯,让这份温暖代代相传,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杨胜荣


  吴艳萍分享:
       这些时日,于母亲讲堂的沉静空间里,我如种子入沃土,细听春雨,默默吸收着身边那些平凡母亲们所散发的微光与暖意。她们的言行,点点滴滴,皆成滋养,悄然改变了我对教育那方天地的认知边界。
讲堂里的每一次相遇,都似时光在灵魂深处投下的印记。她们让我明白,所谓教育,并非只把目光投向远方那个“更好”的终点,而恰恰是在孩子身边,以心印心,以生命照亮生命。那些母亲们带着各自困惑而来,却终在此地找到了解开心锁的钥匙:我们所有自以为是的“教导”姿态,或许正遮挡了孩子自身的光芒;而唯有当母亲先放下焦虑、卸下疲惫、松开掌控之手,才能最终被孩子那纯净无伪的柔光所照亮——原来,我们与孩子一同行路,最终竟是被孩子的光芒重新照亮了自己。
讲堂这方小小的天地,让我懂得,最深沉的教育并非单向的灌输,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唤醒与映照。
感恩刘冰先生,感恩团队的每一位老师,感恩国家,感恩一切万事万物。

刘丽梅分享学习感悟

刘冰先生好

        有缘认识您,您就像一艘带着精准导航的航母,带给我方向。

        中华母亲讲堂神圣而庄严,我和妙朗,子晨提前就住了进来,首先看到了刘冰先生(之后尊称老娘),一修,欢喜菩萨...。之后他们给我们开起了智慧之门。

       1.第一天,老娘给我们安排到三楼,屋内干净整洁,墙上挂着老娘儿子儿媳孙子的照片一家人的开心快乐的样子让人羡慕,下楼跟老娘学习入住的一些礼仪,家里有老人要有老人的位置,这个座位不允许任何人做,不跟先生聊天我们对礼节都不知道,之前学习国学只是会背简单的字面礼节还会些,但是细节还是不懂,看到自己的不足,内心升起跟先生身边学习,学习她为人处世,发心我为人人,让每一个接近她的人都能学习国学而改变自己,家庭,社会,成为好人,

       2.先生创办了中华母亲讲堂,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带动了党政要人,把红色文化延续下去,培育了一些爱国人士,救治一些有病的人重获新生,

3.先生是“80“后的,这精神真是世上独一无二,值得我们学习,我羡慕先生的精神状态,做事的果断,眼神清澈,锻炼起来跟20岁似的。

4,跟着先生去了南宁参加活动,看到南宁的孝道家园的爱心人士,经营多年,把爱传递下去,做的越来越好,在那里我学到了孝的文化。

5.我跟着先生8月8来到河南,看到了第四届父亲节的启动仪式,太感慨了,80岁高龄还在一线上行走着,她说“:只要不死就干”这是她的决心,她想让我们的“大”家和”小”家都好啊!她的心声我听到了,我也有心去做这件事。只要先生不嫌弃我,我一定跟随先生身边好好学习,

感恩遇见先生!感恩遇见老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