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祁(qí )县乔家大院。进门的牌匾上挂着两个字,诚信。
在同一个牌坊出门的牌匾上,挂着三个字,学吃亏。
有这样一种说法,进门的牌匾是给客人看的,出门的牌匾是给后世子孙看的。

乔家传家家训: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
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乔家不是只用家训约束子孙后代,而是以身作则的演绎了什么是“学吃亏。”

乔家曾经在自己无法顾及的情况下开仓赈济哀鸿,赈济十万哀鸿达20天之久,粮食不够了只能喝粥,但东家要求粥要够厚,筷子插到锅里不能倒。最终他自己也没有饭吃了,拿着银子到外省去买粮,回来继续赈济;有一次一个乞丐从他家走过,他们家狗从那儿路过咬了乞丐,把乞丐的衣裳咬破了。乔家大店主、二店主、大奶奶、二奶奶出来给乞丐陪礼抱歉,然后请乞丐吃饭,给乞丐缝好衣服。

逢年过节,他们家会拉着牛车挨家挨户送饺子面、送肉。他们家的大门口几十年了拴着三头牛,任何一个村里的老百姓能够拉着他们家的牛去耕自己的地,只需晚上送回来,粮食由乔家喂。

乔家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成为山西地区首屈一指的豪门。乔家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当年全国各大城市的码头、商埠都有这两家票号。到了清末时,乔家在全国的产业已多达二百多处,资产超过千万两白银。
乔致庸晚年时还曾支援过国家军事,为清廷捐赠了一艘军舰。建国后,乔家后代子孙把乔家大院捐献给了国家,用于传播晋商精神。
有一对年轻人说,我们的家风也是一个字,“让”。老奶奶、老爷爷他们那个年代很穷,家里都无米下锅,豆子都要数着个头吃,煮一锅粥分给了孩子们,老奶奶总要在老爷爷的碗底多放一点点米,可是到最后,老爷爷总是把碗底的那点米又倒给回给老奶奶。他们就这样,一直让着让着,后来日子已经很好了,老爷爷还是习惯的把碗底要倒给老奶奶。就这样,一个“让”的故事传下了家风。
我们应该怎样形成自己的家风呢?
找机会,把家人组织在一起,请大家谈谈我们家里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每个人都要发言,说三条自己看到的家人身上的好品质,表达自己的观点。再把这些观点整理下来,寻找同类项,然后再讨论达成共识。这个讨论的过程很有意义,人人参与才有人人遵守,要有充分的耐心,不能用家长的权威。开始也不用想的太过复杂,可以从简单的共识先做起,形成机制。
比如每年春节全家人相聚在一起的时候,升级和重温家风。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风一旦共识,作为家中的发起人,一定是以身作则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