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题塞外十二连城
“可读可耕”“谁院?”“半村半堡”甚城?
黄泥梁上玉楼晴,坐看朔川云横。
"常耻躬之不逮,欲寡过而未能
"。
当年巨垒划谋深,今日空悬尘粉。
另附谭谈在线 “塞外谁院——十二连城”以飨众友
昨天与文史院院长侯文正、秘书长蔚文彩等一行考察了桑干河源头神头泉域、国公(尉迟恭)庙遗址、塞外特色民居十二连城。现把本人多年前写的《塞外谁院——十二连城》贴出,望博友斧正。
塞外谁院——十二连城
寇庄是晋北朔城区西坡区的一个典型的自然村落。千百年来,祖居在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的农耕生活,以及与之相伴的普通而又平凡的百姓故事,全被塞外高原涌动的黄沙淹没。这是一个悄无声息的地方。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该村一位名叫李树洲的乡绅以及他所建的“谁院——十二连城”,使这个地方声名远播。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对这座具有浓郁塞外特色的豪宅发出感慨。可以想象,在茫茫黄土高原,一座青白色的规模宏大的全石结构庄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是何等的气派。
半村半堡
十二连城是民间百姓对“谁院”的别称,完工于民国二十一年春(1932年)。从现存的部分院落、建筑来看,仍可看出“谁院”当年雄伟壮丽的风采。
十二连城是一座以全石碹窑为主体的典型的塞外民居群落,占地6亩,其在我国民居建筑特色上独树一帜。江南水乡的名宅一般是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注重的是俊美秀丽、玲珑娇巧之美;云南一带则以客家土楼为代表,高架吊脚、环而聚合,体现的是一种原始古朴之美;京津地区则以四合大院为主,深宅高墙、方正端肃,融汇的是一种庄严凝重之美;晋南赵城也有“谁园”,亦古亦今、中西合璧,体现的是兼容并蓄之美;而十二连城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浑然天成,坚固朴实、似城似堡,透露出的是一种古朴苍凉之美。
十二连城整体建筑呈“回”字形,共有56孔窑洞,中心建筑东西南北四向各为3间,互通互连。围绕中心建筑,四周窑洞制式各异。正窑两侧有精致的石碹门洞与两座小院相通。正窑后还有宽大的围窑。十二连城各院落大部为“八海窑”建筑风格,一般石窑宽1丈,深2丈,高1.8丈,全部为穹隆式青石碹就。
十二连城各院落功能不尽相同,有家人居住的院落,有专门会客的厅室,有书房,有雇工居住的院落,也有粮食加工、储藏、饲养牲畜的地方,西院地下辟有地下室及暗道,东院拾阶而上直达窑顶。“谁院”原来还准备在窑顶加盖楼房,由于抗日战争开始作罢。
十二连城窑面采用青石精心锤錾,錾道整齐精美,图案华丽,堪称一绝;大圆裹洞门窗精美绝伦;窑洞顶檐全系青砖所砌,并磨制雕刻有各种图案造型。
十二连城在东北部、东部、西南部开了三座大门。每座大门洞也为穹顶石碹,外有精美的浮雕,加上厚重的大门,更是不同凡响。各门通过中心院落,曲径通幽,互相沟通。
十二连城东北门为“谁院”正门。一出正门,满目青翠的朔州盆地尽收眼底。正门两侧用青石雕刻着一副门联,上联是“半村半堡”,下联是“可读可耕”,门额为庄园名称“谁院”。“半村半堡”是指十二连城似村落而不同凡响,象城堡更显雄壮气派;“可读可耕”指“谁院”主人边侍弄桑麻,边饱读诗书,边关心时政,可进可退。各门的门联及院名均为时任县长纪泽蒲所题写。“谁院”这个院名极其简练,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哲学内涵,结合当时内忧外患的时局,谁院之名更具现实意义——不仅大院归属未定,即使国家也处于危亡之时。
东门的设计同东北门相同,大门左右同样镶嵌着精心锤錾的条石,上面雕刻着门联:“常耻躬之不逮”、“欲寡过而未能”,门额是“静远”。意思是“谁院”主人经常反省自己,感到自己力不从心,许多事不能自己亲身去做,达到尽善尽美,很是惭愧;由于时事动荡,内忧外患,人所追求的安居乐业,也不能做到。“静远”可能指“宁静致远”,是“谁院”主人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此处的“静”是动中之静,静中求远。从历史上看,这幅门联也是李树洲包括当时大批人的准确概括。http://img44.pp.sohu.com/images/blog/2007/4/6/10/16/1125bebc784.jpg 题塞外十二连城" />
西南门正对黑坨山与紫荆山的交汇处——阳方口,出门便可眺望到青山脚下十里钻沙而出的恢河以及河畔两侧的农田。如此大的院落而不留西、北门,一方面是“风水”不允许,另外也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关。
可读可耕
谈十二连城而不提其主人,未免有点遗憾。那么,十二连城的主人李树洲又为何人?
根据有关资料及老者的回忆,李树洲为清末举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自费到日本留学(同时期朔城区到日本留学的还有苏体仁、苏举仁、王治中等,其中苏体仁曾做过日伪山西省省长)。李树洲曾做过河北国民政府专管盐税的官员及宁远县代县长。李树洲和阎锡山关系密切。李树洲学识渊博,曾做过朔县一高小校长。
“可耕可读”是李树洲民国期间生活的真实写照。从清末反清革命运动到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直至解放战争,可以说战乱不断、国无宁日、民不聊生。李树洲当然不能独处其外。李树洲留学日本的那一段时间,正是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之时。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及他们创立的兴中会、同盟会,积极开展革命活动,轰轰烈烈、热火朝天。身处日本的李树洲深受其影响,参与了众多的革命活动。李树洲竭力反对日本侵华战争,告诫其亲属决不侍服日本及其伪政权。1937年日本占领朔县后,日伪政权曾力邀李树洲及其侄李黄举(也曾留学日本)参与政事,软硬兼施,或许以高官厚禄,或以火烧谁院威胁,都被断然拒绝。乃至后来,时局不定,李树洲时而从政,时而从教,时而农耕,时而经商,这种生活的多重性很符合当时的实际,时沉时浮。李树洲广置田产,据老者回忆,站在“谁院”窑顶暸望,凡目光所及,无处没有其田产。说到其田产,南至贾庄,东至山阴,北到小平易,西达海子堰、下木角,数量众多,地界广阔,大洼村还专门建有李树洲的“地庄”,专管土地经营。李树洲县城内商铺、地产也很多,其中十字街大部分为其店铺,东、南、西门都有其当铺,盐市街一条小巷尽为其房产等。至于兴办水利,《朔县志》也有明确记载。民国初年,朔州大旱,兴办水利已成发展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民国六年(1917年),李树洲自筹资金,开通了敦厚渠,引羊角山沟骤发洪水,经寇庄西南而下,可灌田1000余亩。
李树洲与纪泽蒲也有往来。纪泽蒲,1867年出生,卒年不详,山东即墨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贡生,历任山西蒲县、汾城、代县等县知事、县长。民国二十年八月一日(1931年),六十四岁的纪泽蒲任朔县县长。纪县长在朔任职期间,颇多惠政,他清廉自守,体察民苦,深得民心。他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为朔县教育做出较大贡献。纪县长很有才气,能诗善书,笔墨柔润。1932年春,李树洲十二连城落成后,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仪式,众多名人带着厚礼参加了典礼。纪泽蒲县长亲自为大院题写了门联与院名。由于时局动荡及其它原因,李树洲子侄遍布全国各地,北京、内蒙、云南、甘肃、新疆、台湾等地都有其子裔,且都小有成就。李树洲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人们有许多评论,各有说法,圉于资料所限,这里就不再妄加评论了。但有一点可以说是名垂后世,那就是十二连城以及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艺术。
十二连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结合塞外高原特有的地理环境,在众多能工巧匠精心雕琢下,创建了特色鲜明的八海窑院群落,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加上纪泽蒲题写的门联、院名,使十二连城更具文化内涵。从大院文化角度讲,十二连城完全可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皇城相府相媲美。今天重提十二连城,对于今后开发利用特色民居,弘扬马邑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
《朔县志》、《朔县抗日战争大事记》、《中国建筑史》及宋暹、姚泰成、殷培续以及村民张德等人回忆。SX社科院研究员王志超对十二连城很感兴趣,并对本文修改润色。
【附】:
耻躬不逮!
昨日,搜到FJR新辑的<纪县长的故事>一书。我一宿未睡读完全书。并不是因为内容有多么感人,文笔有多么生动,主要是让书中部分不负责任的文章“疙撩”的人欲睡不能。
我今天写这些文字主要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究竟如何编写近现代知名人物的事迹?
近现代知名人物的历史并不久远。我认为,编故事一定要“傍影”,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无影传”或随意篡改史(事)实的坚决不诌,不然会误导人们,特别是后人。<纪县长的故事>一书中收录了张万金编写的几篇文章,其中几篇明显与事实、史实不符。我甚至认为个别篇目是有意为之。我认为这是极不严肃的。比如《题字赠匾》一文,提到1932年乡绅李树洲建成十二连城后,纪泽蒲题写门匾的事,这与事实严重不符,就是提写的十二连城的门联,也是大错骨缝。
十二连城现在也保存的较为完整,单就石刻门联,现在也清楚可辩.
原东门门联是:常耻躬之不逮欲寡过而未能
门额是:静 远
正门(东北门)石刻门联为:半村半堡
可读可耕 门额为谁院
张文是:长此公子不棣
欲寡过而未能
门额是: 谁 怨
门联的确是纪县长题写的。门联意境深远,不仅高度概括了李树洲的境遇、思想,而且也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现实,反映了动荡年代人们朝不保夕的心理状态。原联不管是思想性、艺术性,堪称上品,这一点也不过分。但张文为了抬高纪县长,把纪县长塑造成具有一定"阶级性"的不凡人物,不知是捕风捉影,还是故意篡改,文中的对联简直成了垃圾。
另外,正面刻画纪县长是为了塑造他亲民爱民的形象,但我认为也不应该以丑化李树洲来作为拔高纪县长的映衬。李树洲到目前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李树洲早年曾留学日本,与阎锡山关系密切。李树洲十分爱国,日本侵略军曾极力拉拢李,软硬兼施,或许以高官厚禄,或火烧十二连城,但他不为所动,还极力告戒子孙及乡人:决不当走狗,决不当亡国奴。
最后,我想说一句重一点的话:SZ好多历史让一些不负责任的所谓文人给弄糟了!孙悟空、猪八戒可由吴承恩任意虚构发挥,但也不是没有规矩,在讲究文学的艺术性的同时也要讲究它典型性、真实性;对历史人物、特别是知名历史人物的描写或者总结更应负责,这些人物代表的不仅仅是他本人,也代表了一段历史,一段文化,决不容人任意胡涂乱抹。象前面提到的张文,如果不是有意为之,那就太草率了,太不负责任了。十二连城现在还在,距市区也就几公里地;退一步讲,即使不在,也应准确考证啊!对十二连城、对那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恐怕都会耻张等“躬之不逮”!
对待历史或先人留下的东西还是慎重些好。
文人们,切莫浮躁,还是沉稳些,少出几本书吧!
得罪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