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难怪碛口一带旅游业已经开展了20多年了,这一带的旅游资源确实是很多的,黄河从晋陕峡谷中奔腾而过,河湾众多,险滩处处,满眼都是风景。而作为晋商运输要塞的碛口,同时肩负了经济和文化功能,从而使碛口成为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文化完美结合的好地方。
除了碛口古镇和李家山村,西湾村同样另具风情。
西湾村距离碛口镇一公里左右,临河而建,村中古宅院在河边的山坡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古宅精致华美,造工考究。
它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闻名于世,这处完整的居民建筑群,是依靠黄河船运发迹的陈氏家族历经明末到民国300年历史逐步修建而成的,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极强,村内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现保存完好的有四十多处院落,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十分精妙,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西湾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当地人说,西湾村当年选址是依据传统的风水学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原则进行的。
风光
村落的主体部分建在两座石山中间,民居建筑群坐落在三十度的斜坡上,层层叠叠,空间和平面布局丰富多彩,最高处可达六层。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给人以和谐秀美、浑然天成之感。湫水河静静的从村前流过,见证了西湾村的创建、兴盛和衰落。西湾村的起源和当年的水陆码头碛口的兴起有着不解之缘。





这是一个单姓村,村里的几十户人家几乎都姓陈。他们的迁居始祖是西湾村的创建者陈师范。明朝末年,陈师范迁居碛口,利用碛口的商贸条件在当地作搬运工起家,后来开店经营各种物资发达起来。
成为富商的陈师范在湫水河边紧邻碛口的地方建起了村落,以后的数代人又历经上百年的扩建,终于把西湾村建成了一个拥有几十座宅院的城堡式建筑群。
西湾民居的门楣上,大多镶嵌有石质或木质匾额,落款为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石刻匾额并不鲜见。这个院落的门匾上镌刻着“岁进士”三个大字,据说这里是军功三品的蓝顶老爷陈辉章的旧居。
有块“明经第”的门匾更有意思。其实,岁进士和明经进士,都不是正式进士,而是对屡试未第的老秀才给予的一种安慰。
陈氏家族,虽然也曾因为有赈灾、助饷的义举而封官进爵,但毕竟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商人世家,很难象晋东南阳城、沁水那些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一样,出现诸如“一门九进士”的科举奇观。





西湾民居 民居
整体设计奇特,整个村落由五条南北走向的竖巷分隔开来。这五条竖巷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各个支系的人分别依这五条巷子聚居,既便于管理,又易于日后村落向左右扩展。每条竖巷里的宅院都可以互相贯通。只要进入一座院落,就可以游遍全村,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村内的横向交通,更有利于突发事件下的快速转移和集体防御。
这样的结构,真有些像欧洲中世纪的城堡,防御性的功能齐备。


中国的古人,大概一直到民国前,有条件的地方在居住环境上还是很讲究的。有些注重诗意的栖息,有的注重军事用途,有些彰显文化韵味,总能把这些结合到实用性上面来。但在民国之后,兵荒马乱的社会状态,民生都是很大的问题,已经让人无暇再注重文化的东西。
而直至如今,居住已经成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实用性绝对是首选的,至于诗意的栖息和文化上的追求,就相对困难了。
因此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能看到像碛口古镇、李家山村、西湾村等这种仍然活着的古村镇,确实是一种幸运。
加载中,请稍候......